先来看王熙凤的生日,原文是:贾母又向王夫人笑道:“我打发人请你来,不为别的。初二是凤丫头的生日,上两年我原早想替他做生日,偏到跟前有大事,就混过去了。今年人又齐全,料着又没事,咱们大家好生乐一日。”
这里说的是九月初二,我们说贾府代表的就是政府,贾府里的人就是整个统治阶级,王熙凤代表的是实掌兵权的人。
那么她的生日,就也与这点有关,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那么她的隐射最早就可以到朱元璋。
凤姐代表贾府掌兵权者,那么他的出生日期就可以追溯到明朝开国之时,那么这里说的九月初二,应该就是指1367年阴历九月初二,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北伐统帅,命他准备统兵25万北伐蒙元。
王熙凤过生日,也就是纪念这一天。
【庚辰双行夹批:贾母犹云“好生乐一日”,可见逐日虽乐,皆还不称心也。所以世人不论贫富,各有愁肠,终不能时时遂心如意。此是至理,非不足语也。】
徐达成为统帅,征虏大将军,率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当然是值得贾母好好乐一日的。在书中背面,写的多是明末的一堆不如意之事,凤姐的生日对于贾母来说,也是难得的一回值得高兴的事。
九月初二这个日子,如果认为王熙凤是隐射别人,也是对不上号的,这点再次验证了前文的解读。
王夫人笑道:“我也想着呢。既是老太太高兴,何不就商议定了?”
王夫人代表武将集团,那么这里其实就是朱元璋与武将集团集团商议这件事。
贾母笑道:“我想往年不拘谁作生日,都是各自送各自的礼,这个也俗了,也觉生分的似的。今儿我出个新法子,又不生分,又可取笑。”
王夫人忙道:“老太太怎么想着好,就是怎么样行。”
贾母笑道:“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分子,【庚辰双行夹批:原来请分子是小家的事,近见多少人家红白事一出且筹算分子之多寡,不知何说。】
多少尽着这钱去办,你道好顽不好顽?”
凤姐过生日,贾母为何要提议大家凑份子,其实这也是作者隐写的历史。
前面说贾母代表明太祖,这里写他提议凑份子,也是暗示贾母原型就是历史上首次推广凑份子的朱元璋。
朱元璋在元末时,属于汉人贫困家庭,由于元廷和地主的压榨,百姓生活极其困难,往往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凑在一起才能正常的生活,比如多个家庭共用一把菜刀,共用一口铁锅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种情况下,单个家庭遇到办一些红白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比较困难,也拿不出钱来办事。
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后,为了帮助贫困的农民家庭,就想了一个办法,规定在农民婚丧嫁娶时,方圆一里以内的父老乡亲都需要凑份子,每户出一定数额的钞,用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家。
凑出多少钱就以尽着那些钱去办事,这一做法旨在通过民间互助,解决燃眉之急,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朱元璋通过《教民榜文》将这一做法法律化,使得随份子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习俗,这在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底层百姓疾苦的了解,也反映了他希望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和团结。通过凑份子,邻里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帮助、守望相助的社会关系良好愿望。
事实上这种操作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在农业社会这种邻居互相帮助的风俗,也是适合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这里有一个【庚辰双行夹批:看他写与宝钗作生日,后又偏写与凤姐作生日。阿凤何人也,岂不为彼之华诞大用一回笔墨哉?只是亏他如何想来。特写于宝钗之后,较姊妹胜而有余;于贾母之前,较诸父母相去不远。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余者诸人或一笔不写,或偶因一语带过,或丰或简,其情当理合,不表可知。岂必谆谆死笔按数而写众人之生日哉?迥不犯宝钗。】
脂批主要是夸作者写的好,也顺带点了王熙凤生日“华诞,”是值得大书一回的。
王夫人笑道:“这个很好,但不知怎么凑法?”贾母听说,益发高兴起来,忙遣人去请薛姨妈邢夫人等,
【蒙侧批:世家之长上多犯此等“办寿也要请人”毛病。】
这个批语似乎是批评了这个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