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阴阳生死簿

午夜奇谈 余生不相聚 2837 字 1个月前

往昔,有一人有幸邂逅冥吏,心中满是对命运是否前定的疑惑,遂问道:“命皆前定,然乎?”冥吏神色平静,答曰:“然。然特穷通寿夭之数,若唐小说所称预知食料,乃术士射覆法耳。如人人琐记此等事,虽大地为架,不能庋此簿籍矣。”此语一出,仿若揭开了命运神秘面纱的一角,原来所谓命运,并非那般琐碎入微的注定,而是一种更为宏大的人生境遇的框架。

那人又追问:“定数可移乎?”冥吏微微点头:“可。大善则移,大恶则移。”言简意赅的回答,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善恶,如同命运天平上的砝码,足以撬动那看似既定的人生轨迹。“问孰定之孰移之?”“其人自定自移,鬼神无权也。”冥吏的声音回荡在幽暗中,似在强调人的自主性,命运的主宰,终究是自己的双手与心灵。

谈及果报,那人满脸困惑:“果报何有验有不验?”冥吏耐心解释:“人世善恶论一生,祸福亦论一生,冥司则善恶兼前生,祸福兼后生,故若或爽也。”这是一种跨越前世今生的因果循环,更为复杂而深邃,并非简单的现世对应,故而有时让人难以捉摸。“问果报何以不同?”“此皆各因其本命。以人事譬之,同一迁官,尚书迁一级则宰相,典史迁一级不过主簿耳。同一镌秩,有加级者抵,无加级则竟镌矣。故事同而报或异也。”冥吏巧妙地以官场迁谪为例,将果报因本命而异的道理阐述得清晰明了。

那人仍不死心:“何不使人先知?”冥吏却摇头叹息:“势不可也。先知之则人事息,诸葛武侯为多事,唐六臣为知命矣。”若命运全然预知,世间之人或许皆会因循守旧,不再有拼搏奋斗,不再有逆天改命之举,历史亦将失去诸多波澜壮阔的篇章。“何以又使人偶知?”“不偶示之,则恃无鬼神而人心肆,暖昧难知之处,将无不为矣。”偶尔的警示,恰似暗夜中的惊雷,能让人心存敬畏,不敢肆意妄为。

先姚安公曾有一仆,看似谨厚老实,实则心怀鬼胎。一日,趁主人急需,他巧言令色,邀勒钱财,得赢数十金。其妇亦是表面悻悻自好,仿佛冰清玉洁,不可侵犯,实则暗中与人有染,久欲私奔,苦无资费。待得此金,便携款同逃。然而,天网恢恢,不过十余日,便被双双捕获,夫妇之奸情大白于天下。余兄弟闻之,甚觉畅快。姚安公却喟然长叹:“此事何巧相牵引,一至于斯!殆有鬼神颠倒其间也。夫鬼神之颠倒,岂徒博人一快哉?凡以示戒云尔。故遇此种事,当生警惕心,不可生欢喜心。”这一番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让人在快意之余,亦能深思善恶有报之理。

甲与乙为友,甲居下口,乙居泊镇,相距三十里。一日,乙妻因事过甲家,甲竟以酒灌醉,强留之宿。乙虽心知肚明,却因种种缘由,无法言说,反倒佯装致谢。无巧不成书,不久之后,甲妻渡河覆舟,随急流至乙门前,幸为人所拯。乙见是甲妻,亦如法炮制,醉以酒而留之宿。甲亦心知,同样无法言表,亦致谢焉。此事被邻媪暗中知晓,邻媪合掌诵佛:“有是哉,吾知惧矣。”其子方佐人诬讼,邻媪急忙亲往呼之归,“汝曹如此媪可也。”这一段离奇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因果的微妙。

四川毛公振埙任河间同知时,亦听闻诸多奇事。其乡人有薄暮山行者,避雨入一废祠,惊见已先有一人坐于檐下,定睛细瞧,竟是其亡叔。吓得转身欲避,亡叔赶忙制止:“因有事告汝,故此相待,不祸汝,汝勿怖。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捶挞。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于无人处窃诅詈。吾在阴曹为伍伯,见土神牒报者数矣。凭汝寄语,戒其悛改。如不知悔,恐不免魂堕泥犁也。”语毕,便即消失不见。乡人归,告知叔母,叔母虽坚讳无有,然悚然变色,如芒在背,知鬼语绝非虚妄。

毛公又言,有人夜行,遇一人状似里胥,锁絷一囚,坐于树下。行人因疲惫,便并坐暂息。囚啜泣不已,里胥怒而鞭之。此人于心不忍,从旁劝止。里胥道:“此桀黠之魁,生平所播弄倾轧者,不啻数百。冥司判七世受豕身,吾押之往生也。吾何悯焉。”此人闻之,悚然而起,二鬼亦瞬间灭迹。

这些故事,如点点繁星,散落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却共同闪烁着命运、因果与警示的光芒。在命运的长河中,我们或许会对既定的轨迹感到迷茫与困惑,然而,雷阳公与冥吏的对话,以及这一桩桩离奇的事例,皆在告诉世人,善恶有报,命运虽有定数,却亦能因自身的行为而改变。人当心怀敬畏,谨言慎行,莫要因一时的私欲而肆意妄为,否则,冥冥中的鬼神虽不直接主宰命运,却会以一种微妙而不可知的方式,让因果循环,报应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