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士人。他生性温和,饱读诗书,一心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一个静谧的夜晚,林羽在书房中诵读诗书,不知不觉间伏案睡去。梦中,他仿若置身于一座威严庄重的官府,抬头一看,门匾上赫赫写着“都城隍庙”四个大字。
林羽正惊愕间,一位身着黑袍、面容冷峻的冥吏飘然而至,对他说道:“今有某公控告其友忘恩负义,特牵引君来为此事作证。君且细细思量,往昔是否曾有这般事情?”林羽心中一惊,赶忙在记忆中搜寻。片刻之后,他缓缓点头,确实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此时,只听得一阵威严的钟鼓声响起,都城隍身着华丽官袍,缓缓升坐于高台之上。冥吏上前躬身禀报:“大人,某控某负心事,证人已至,请大人勘断。”都城隍微微颔首,举起案上的卷宗向林羽展示,林羽不敢有丝毫隐瞒,如实将自己所知之事道出。
都城隍听完,面色一沉,说道:“此辈之人,相互勾结,结党营私,一心只为谋求功名利禄。他们以志趣是否相同来决定彼此的亲疏好恶,又以这种主观的爱恶来评判是非对错。当自身势力孤弱时,便拼命攀附权贵以求援助;一旦势力相当,便又互相排挤倾轧,甚至不惜反目成仇,相互吞噬。他们行事如同翻云覆雨,瞬息万变,毫无操守可言。此乃小人之交,又怎能用君子之道去苛求?如今他们同室操戈,实属必然。本案经过勘查已真相大白,可将他们驱离此处。”
说完,都城隍又转头看向林羽,目光深邃:“你莫不是以为那负心之人会逃脱惩罚?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花开花落,因果相生,循环不息。那负心之人,日后自有更甚其者的负心之人追随其后,对其加以报应,无需劳烦鬼神出手。”林羽听闻此言,心中大为震动,正欲再问,却突然惊醒,发现自己仍在书房之中,原来是一场奇异的梦境。
林羽回味着梦中都城隍的话语,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这是冥冥中的警示,告诫自己不可与那等小人同流合污,要坚守正道,秉持真心待人。此后,林羽为人处世更加谨慎,广结善缘,在当地渐渐有了贤名。
时光匆匆,数载光阴转瞬即逝。在这几年间,林羽亲眼目睹了许多事情的发生,正如梦中都城隍所言一般。那些曾经在官场和生活中不择手段、背信弃义之人,纷纷遭遇了各种挫折与困境,有的被同僚弹劾,有的被亲友疏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而林羽则因自己的坚守与努力,在仕途上稳步前行,家庭也幸福美满。
在闽中的一个繁华之地,住着一位富贵的夫人。这位夫人生活奢靡,且有一个极为奇特而残忍的癖好——喜食猫肉。她家中的仆人们每日都忙于为她捕捉猫只。一旦抓到猫,他们便会先在一个大罂中贮满石灰,而后将猫投入其中,再灌入滚烫的沸水。猫在罂中被石灰之气所侵蚀,痛苦地挣扎哀号,不多时,全身的毛便会脱落殆尽。如此一来,无需再费力地处理猫毛,且猫的血液都被封存在脏腑之内,使得猫肉如同美玉般晶莹剔透。夫人品尝之后,竟称其味道比鲜嫩的鸡雏还要鲜美十倍。
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夫人命仆人们日日张网设机,四处捕杀猫咪。一时间,周围的猫群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无数的猫惨遭毒手。然而,天道好轮回,善恶终有报。不久之后,夫人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在病榻之上,她的口中不时发出呦呦的猫叫声,那声音凄厉而恐怖,仿佛是无数冤死猫魂的索命之音。她的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却毫无起色。就这样,夫人在痛苦的挣扎中熬过了十余日,最终还是一命呜呼。
卢观察的公子卢荫文,乃是林羽的女婿。一日,他前来探望林羽,闲谈之间,将这位闽中夫人的事情娓娓道来。说完此事,他又想起了景州的一个宦家子弟。那宦家子生性残忍,喜好以折磨小动物为乐。他常常捕捉猫犬之类的生灵,将它们的足用力拗折,然后扭转向后,看着这些可怜的动物痛苦地挣扎跳跃、哀号不止,他却在一旁拍手称快,以此为戏。他所残害的猫狗不计其数。后来,这位宦家子娶妻生子,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子女们皆天生足部畸形,双脚的足躔竟然反向前方,行动极为不便,仿佛是冥冥中对他昔日恶行的一种惩戒。
卢荫文轻叹一声,又说起了自家的一件事情。原来,林家有一个名叫王发的奴仆。王发擅长使用鸟铳,射击技艺极为高超,百发百中。平日里,他每日都会外出狩猎,射杀的鸟儿多达数十只。他对自己的这一技能颇为自得,却丝毫未曾想到,这背后所隐藏的杀业之重。后来,王发唯一的儿子出生了,因其出生时恰逢王发前往济宁州办事,故而取名为济宁州。济宁州长到十一二岁时,突然身患怪病。他的全身遍体生疮,那些疮口犹如被烈火灼烧一般,疼痛难忍。更为奇异的是,每一疮内竟然都有一颗铁子,恰似鸟铳所用的弹丸。众人皆不知这些铁子究竟是如何进入他体内的,四处寻访名医,用尽各种良药,却始终无法痊愈。最终,济宁州因病重而夭折,王发也因此绝嗣,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与悔恨之中。
小主,
林羽听着这些故事,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杀业之重,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想起平日里那些宣称修善果之人,他们虽按日持斋,如同奉守律令一般虔诚,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依然不能戒杀。在他们看来,佛教的持斋似乎仅仅是茹素吃果,只要在特定的斋期内遵守规定,便是积累功德。他们却全然不知,佛氏之持斋,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不杀生。如今他们只是机械地遵循着所谓的斋期,在非斋期之日,厨房中依旧是烹宰之声不绝于耳,案板上摆满了肥美的肉食。他们肆意地屠割生灵,残忍无比,却以为佛不会过问。林羽不禁暗自思忖,天下岂有这般道理?
林羽又想到,儒家虽遵循圣贤之教,在祭祀和宴请宾客等特定场合确实需要用到肉食,但除此之外,平日里随意杀生也是万万不宜的。仅仅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便轻易地残害一条生命,甚至为了一碗羹汤,不惜夺取数十条乃至数百条生命。这些无辜的生灵在遭受屠割时,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恐惧与痛苦,而人们却只为了那一瞬间的美味,便将这些生命残忍地杀害。这与他们按日持斋所标榜的慈悲之心,岂不是背道而驰?
林羽想起苏东坡先生也曾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在修善果与日常生活之间,应当寻求一种适度平衡的中庸之道。他心中暗自决定,要将这些道理铭记于心,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同时也希望能与那些宣称修善果之人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善果并非仅仅在于形式上的持斋,更在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对因果报应的深信不疑,从而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善念,避免杀业,累积真正的功德。
在浙江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士人。他生性温和,饱读诗书,一心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一个静谧的夜晚,林羽在书房中诵读诗书,不知不觉间伏案睡去。梦中,他仿若置身于一座威严庄重的官府,抬头一看,门匾上赫赫写着“都城隍庙”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