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争吵的声音越来越高,子反又把早已作古的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搬了出来,说三位楚王创下的霸业不能废。晋国在怂恿郑国,许国作为楚国的盟友,现在不救,更待何时?
子反的一番论调,竟然让大多数楚国大臣接受了。当时和晋国签署和约,也是形式上的。要不是东边的吴国,楚国哪里愿意与晋国和解?为了楚国君臣的面子,楚军必须出兵救援许国。
楚共王继位几年来,确实没什么开疆拓土的功绩。如果连祖上的霸业也不能维持,那楚共王还有什么脸面在王座上坐着?
当了十四年楚王的楚共王,终于硬气了一回。他随即发布命令,派遣司马子反率领楚军伐郑。楚军一路北上,路过申县时,子反特意拜望了在申县安度晚年的申叔时。
与中原接壤的一些小诸侯国,申国、息国等,都成了楚国的县邑。申县是申叔时的封地,楚军需要在申县补充粮草。为什么这些年楚军可以一直打到中原腹地,像宋国、陈国、郑国、卫国等,甚至敢在洛水南岸耀武扬威?就是因为中途补充粮草方便。
得知子反是来攻打郑国的,申叔时劝慰说,既然我们用信义与晋国达成了和议,就不应该为了许国破坏和议。但子反一定要用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哪里听得进申叔时的话。见子反固执己见,申叔时只好作罢。子反与申叔时告别,率领楚军继续北上。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子反自以为是惯了,哪里会听从这位楚国老臣的劝告。虽然郑军已经从许国撤兵,但子反率军北上的目的地就是郑国。所以子反不由分说,率领楚军进入郑国。
在郑国的暴隧,郑军与楚军发生交战,郑军被击败。子反率领楚军继续北上,一直打到了卫国首止。城濮之战发生前,卫国是楚国的盟友。随着晋国与楚国的争霸,卫国离开楚国很多年了。
虽然这时的郑国,与郑庄公时期完全不能比。但毕竟郑国是个四战之地,与周边好几个诸侯国发生过战争。声东击西、迂回战术等等,郑军君臣也是炉火纯青。郑成公一方面率领郑军抵抗楚军,另一方面派遣公子姬喜,即“七穆”之一的子罕率军南下。
姬喜率领的郑军,很顺利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城邑新石。
作为中原诸侯国的“带头大哥”,晋国决不能在新绛缩着。正卿兼中军将栾书,建议晋国立即出兵,救援郑国。晋厉公也有此意,君臣一拍即合。不过还是有不同意见,韩厥就是其中之一。
韩厥的意思,是先不要出兵。等待楚军在中原战事不利,楚国国内发生变化,内外交困时再发兵,这样能够事半功倍。韩厥主要是为晋国将士们着想,毕竟这几年发生了好几次战事。
士燮坚决支持韩厥,新军将郤犨却支持栾书,坚持出兵。上军将郤錡也支持出兵,说如果不救援郑国,郑国就可能脱离晋国,重新与楚国结盟。这样一来,晋国也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
像郤氏一族,想通过救援郑国,来建立属于郤氏的军功,这也是无可厚非。谁不愿意建立军功,升职、进爵,光宗耀祖呢。
这时一位老臣伯宗,站在了主和派一方。这让主战派郤錡、郤犨、郤至非常恼火。伯宗与郤氏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晋厉公权衡利弊之后,一方面派遣下军佐荀罃出使楚国。另一方面,还解散了晋国四军,让将士们解甲归田,首先把各自家里的农作物种好。待有了充足的粮秣,再决定与楚国的和战。
郑国确实不是白给的,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楚军,郑军竟然能够与楚军周旋。楚军毕竟是远征,虽然有申县的粮食补给,但时间长了也不行。这次战事没有晋国的介入,楚国、郑国都难以坚持,都选择了从对方国家撤军。晋国,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许国实在抵挡不住郑国的连续侵扰,无奈之下许灵公希望举国南迁。楚国君臣也不愿意为了许国,经常与郑国等国发生冲突。于是楚共王同意了许灵公的请求,把许国迁到了叶城。
这一下子,郑国君臣皆大欢喜,因为许国的土地都归了郑国。
公元前577年十一月,在位十二年的卫定公去世。儿子姬衎继位,就是卫献公。卫定公夫人姜氏,预言卫国会发生内乱。
公元前576年春天,宋国、晋国、鲁国、卫国、郑国、齐国等国在戚地会盟。会盟的目的是组成联军攻打曹国,因为曹宣公去世后,其子负刍杀死曹国太子自立为君,就是曹成公。
这一年,吴王寿梦和中原诸侯在钟离会盟。这是吴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国君参加中原会盟,由此可见吴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年十月,宋共公去世。宋国的一班大臣,各怀心思、各怀鬼胎。在谁继位问题上各说各话,不能达成一致。司马荡泽杀死了公子肥,右师华元想逃往晋国,被左师鱼石劝回。之后两人合作,杀死了荡泽及荡氏一族。世子成被立为国君,就是宋平公。
起初,华元准备逃往晋国。鱼石等人怕华元去请晋军,借此干涉宋国内乱。所以几个人就追赶华元,在黄河南岸追上了华元。
得到鱼石等人的保证以后,华元返回商丘,立即联络司徒华喜和司城公孙师,出兵攻打荡泽并灭了荡氏一族。但宋国其他公族,容不下鱼石等“桓族”成员,担惊受怕的鱼石等人只好逃亡。
向带、鱼石、向为人、鱼府和鳞朱五个人逃到了楚国。一下子五个郑国重臣逃亡到楚国避难,足见这些大臣是亲近楚国的。这些大臣与华元是死对头,没有被杀,或许是华元于心不忍所致。
那位在和战中和郤氏唱对台戏的伯宗,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被三郤给杀掉了。伯宗的儿子伯州犁,也逃到楚国避难。接连有宋国、晋国的重要人物逃到楚国,说明这些人看好楚国的前途。
两个人争吵的声音越来越高,子反又把早已作古的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搬了出来,说三位楚王创下的霸业不能废。晋国在怂恿郑国,许国作为楚国的盟友,现在不救,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