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玻璃制品更是大量出土。
后世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之久,依然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此剑长近56厘米,宽近5厘米,重870余克,最重要的是剑格正面镶嵌了珍贵的蓝色玻璃。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崇尚美玉的,但越王勾践却把玻璃镶嵌在宝剑上,说明这个时候的玻璃比美玉珍贵。
湖北省博物馆的那把美轮美奂,绝世无双的越王勾践剑,哪怕是用现代化技术都是无法制作出来。
只能仿制,不能复原。
古代华夏的玻璃制品和西方是不一样的。
华夏古代玻璃是铅钡玻璃,西方采用的是钠钙玻璃。
华夏玻璃的主要用途是制作一些礼器、印章或许其他器皿。
与现代光学玻璃走的路线是不一样的。
后来,随着西方的玻璃产品的输入,才让世人产生了玻璃属于外来品的假象。
华夏玻璃技术之所以进展缓慢,并产生和西方的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不需要”。
很简单,玻璃制品是干不过陶器、瓷器,更干不过青铜器。
到了宋朝,玻璃制品才开始流行起来。
宋代诗人杨万里,一首《稚子弄冰》描写的一个孩童玩冰块的场景:“忽作玻璃碎地声。”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北宋刻花蓝色玻璃瓶、玻璃球等玻璃制品,都是最好的证明。
只不过西方的叫玻璃,华夏的叫琉璃。
按照赵昺的思路,搭建一个玻璃窑,找到各种原材料,石英砂、石灰,和纯碱,按照6:1:1的比例把材料放入坩锅之中,再经过其他工艺便可以做出透明的玻璃。
透明玻璃的研制成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无论是生物学、天文学、还是化学,都离不开各种玻璃器皿。
毫不夸张地说,玻璃推动了整个近代科学。
实验室里,郭守敬和一群炼丹方士正在一丝不苟,一脸懵逼地操作着。
至于华夏古代的方术自然指的就是化学,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什么点石成金,什么是置换反应,还有赵官家说的什么元素周期表,实在是搞不明白。
众人一边认真观察着各种变化,通过各种玻璃管子搜集这各种气体,又把气体注入清水中。
众人枯燥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