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皇帝”是“天之子”,作为儿子辈分,自然要比“天”低一格。
所以常见的圣旨上面,“奉”、“ 天承运”,之后就是“皇帝”两个字,而且皇帝的“皇”要略微低于“天承运”的“天”字一格。
或者“皇”和“天”字平齐。
圣旨最后面“钦此”两个字也是始于明朝。
唐朝的圣旨多以“门下”作为开头,如:“门下,天下之本……”。
也有的直接以“朕绍膺骏命”或者“朕祗膺骏命”开篇。
“绍”和“膺”都是承载、接受之意,“骏”大的意思,“祗”恭敬有礼之意。其本意就是“作为皇帝的我承载着伟大而又光荣的使命……云云。”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圣旨,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中书省书写,门下省盖章,然后皇帝用玺,这才是一份完整的圣旨,缺一不可。
以上几个部门,或者几位大佬,若有一方对“圣旨”存有疑虑而拒不盖章,那就不叫做“圣旨”了,而是废纸。
这便是“给事中”(ji,三声)制度。这个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权力很大,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还可直接批改甚至驳还诏敕。
这是一个专门跟皇帝对着干的主儿。
到了满清时期,大刀片子一顿操作猛如虎,封驳之权变得有名无实,这些曾经在大殿之上牛逼哄哄的主儿,再也嘚瑟不起来了。
由于不具备完整法律效力的“圣旨”是写给门下省的,所以自隋唐,以至于后面的宋朝在书写圣旨的时候,开头就是“门下”二字。
宋朝立国前期基本上沿用唐制,圣旨开篇也差不多,基本上是以“门下”作为开头。
宋徽宗赵佶是个奇葩,喜欢用“朕膺昊天之眷命”作为圣旨的开头。
老天爷都请来了,结局自然很悲哀。
目前华夏存世的圣旨以满清居多,明朝的也有,宋朝仅存一份。
这仅存的一幅宋朝圣旨,还是人家宋徽宗亲笔写的。《书蔡行敕卷》其内容一般般,就是敕令蔡行即蔡京的嫡孙不准辞官。
这是仅存的唯一一件宋朝圣旨真品,再加上其书法价值,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
毕竟人家赵佶的瘦金体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笔锋如刀,字字如剑,笑傲江湖,独步书坛数百年的存在。
这份仅存的又名《宋徽宗行书蔡行敕》的宋朝圣旨如今保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
肇庆府高要县,一处高门大院里。
高大的院墙,气派的房舍。院内:假山,凉亭,小桥,池塘,流水……一看就是不差钱的主。
池塘貌似椭圆形,寓意着团团圆圆;池中锦鲤鱼摇头摆尾,色彩斑斓,预示着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