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资金清算系统

“鸿蒙,那你先给我说说,那个SWIFT是怎么回事?”

“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银行间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账务往来与日俱增,传统的手工处理方法已是无法满足要求。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要求在一个国家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转账结算与资金清算能够快速完成。

于是,便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洲七家银行开始酝酿建立一个国际通信系统,以保证国际间金融数据及其他信息的快速传递服务。

经过对通用的国际金融电文交换处理程序进行可行性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国际化的金融处理系统,也就是国际资金清算系统,简称SWIFT。

该系统能够正确、安全、低成本和快速地传递标准的国际资金调拨信息。

1973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5个国家,239家银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确定它为,解决各国金融通信不能适应国际间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长而设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设计、建立和管理SWIFT国际网络,以便在该组织成员间进行国际金融信息的传输和确定路由。

从1974年开始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1977年夏,完成了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网络(SWIFT网络)系统的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该组织创立之后,其成员银行数逐年迅速增加。

从1987年开始,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经纪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开始使用 SWIFT。

该网络已遍布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

1980年SWIFT联接到香港。

我国的中国银行于1983年加入SWIFT,是SWIFT组织的第1034家成员行,并于1985年5月正式开通使用,成为中国与国际金融标准接轨的重要里程碑。

之后,中国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及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加入SWIFT。

进入90年代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外,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纷纷加入SWIFT。

SWIFT的使用也从总行逐步扩展到分行。

1995年,SWIFT在北京电报大楼和上海长话大楼设立了SWIFT访问点SAP(SWIFT Access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