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直到明朝,才有明确的四轮马车的记载。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记载:
"大车有四轮和二轮之分,其四轮车可载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或十二匹,或十匹,八匹马骡不等"
明代的四轮大车可载重五十石,用马或骡牵引运行,用马骡八到十二匹。速度应该比传统的两轮马车快得多,不过他也说出了这种运输工具的缺陷:"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可见四轮大车对地形要求很高,宋应星说这种车只有在徐州,兖州,汴梁之间方圆三百里的范围内最为普及。
所以,要想制造出四轮马车,就必须先制造出转向差速器,解决四轮转向问题。
差速器的原理其实并不是很困难,能够理清楚齿轮间的传动原理,基本上就能够设计出来。
但是要是从来没有往这方面去想过,自然就理解不了。
再加上古代的泥土路的条件制约,自然也就没有了四轮马车生长发展的土壤。
更何况,有着泛用性更强,不需要考虑转向问题的两轮马车的存在,四轮马车也就更加没有发展的需要了。
但是陈辰他们这个时候不一样。
制约四轮马车发展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其实已经被解决了。
差速器的模型早在隆中,陈辰刚和诸葛亮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弄了出来。
水泥也在建设益州的时候拿了出来,并广泛运用到了刘备治下的各大州郡县的官道上。
加上益州之前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木质马车结构不能够承受过重的货物的缺陷,也被充足的钢铁供应给弥补了。
四轮马车一下子就有了用武之地。
而且因为增加了差速器的设计,不需要依靠马力生拉硬拽,所需要的马匹也不需要像明朝时期的那么多。
根据实际运货的需求增加即可。如果为了追求速度,多加一点也不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