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旧之争

大宋侠士 炎代码 1859 字 1个月前

熙宁二年秋,汴梁城内暗潮汹涌。

一场特别的御前会议正在进行。司马光带领七十多位大臣联名上书,列举新政的种种弊端。

"陛下,"司马光掷地有声,"青苗法表面是惠民,实则是与民争利!均输法看似平抑物价,却扰乱了市场秩序!至于那些检法官,更是无法无天,草菅人命!"

韩琦紧接着说:"更严重的是,新政已经动摇了军心。将兵法一推行,边境将领人心浮动。如今辽国虎视眈眈,我们岂能在这个时候内部动荡?"

神宗皇帝听得眉头紧锁。这些老臣的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但王安石丝毫不慌:"陛下,他们说的这些所谓弊端,不过是暂时的阵痛!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坚持?"文彦博冷笑,"王大人,你可知道现在民间怨声载道?光是这个月,就有十几个州县发生了民变!"

"民变?"王安石反唇相讥,"分明是有人在背后煽动!那些世家大族,害怕新政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处心积虑地制造事端!"

朝堂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支持新政的官员与反对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声音响起。

"臣有话说。"

众人回头看去,说话的竟是苏轼。这位年轻的文人自从被调到京城后,一直保持沉默。但今天,他选择了站出来。

"苏轼,你有什么要说的?"神宗皇帝问道。

苏轼整理衣冠,朗声道:"臣以为,变法的方向没错,但方式方法值得商榷......"

这番话,既没有全盘否定新政,也没有一味支持,而是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朝堂上一时安静下来。就连一向强硬的王安石,也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苏轼继续说道:"臣在密州任上,亲眼目睹青苗法的实施情况。表面上看,农民得到了低息贷款,但实际上......"

他详细描述了基层官员如何利用青苗法中的漏洞谋取私利,以及这种做法给农民带来的负担。

"最关键的是,"苏轼说,"新政推行太急,基层官员还没有准备好。与其强行推广,不如先在部分地区试行,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王安石听得脸色阴沉:"苏轼,你这是在否定新政的根本!"

"非也,"苏轼不卑不亢,"臣只是建议调整推行的节奏和方式。就像行舟,顺风时可以扬帆急进,逆风时就要调整航向。"

这番话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就连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章惇,也若有所思。

神宗皇帝突然开口:"王卿,苏轼说得也有道理。朕看不如......"

"陛下!"王安石打断道,"变法岂能畏首畏尾?如果因为一点阻力就退缩,那还谈什么改革?!"

吕惠卿立即附和:"相公说得对!那些反对的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更应该加快改革步伐!"

司马光冷笑:"加快步伐?王大人,你可知道现在地方上已经......"

争论再次激烈起来。朝堂上剑拔弩张,双方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报:扬州、常州等地再次发生民变,规模比之前更大!

朝堂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神宗皇帝,等待他的决断。

这位年轻的皇帝深深叹了口气:"退朝!容朕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