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到右一一看去:爸爸杨建军,妈妈赵翠芬,大哥杨大仓,大嫂王小花;二哥杨大全,二嫂杨招弟;大姐杨玉儿,二姐杨小茹,杨小路自己,弟弟杨小乐,妹妹杨小喜。爸爸兄弟姐妹九人,妈妈兄弟姊妹七人。加上叔叔、大爷、姑姑、舅舅、姨家的表兄弟,表姐妹几十人,爷爷奶奶包括叔爷爷还有几人健在。
一个真正的大家族。在这三代血亲近百人的家族中,杨小路之所以被诸多关照,皆因他出生就与众不同:身体健壮,头脑聪明,自我管理能力强。在三岁时受到惊吓,从那以后极少说话,变得胆小,但对人有礼貌。对危险有一定的预知能力,帮助家里人及村里人找到过走失的孩子,丢失的物品,躲过灾祸。平时愿意跟鸡鸭鹅狗蛇虫鼠蚁等小动物在一起。
有时在大树下能静静的待几个小时。而且自从杨小路七岁以后,整个村子就再也没有遭受过野兽的袭击。村里的家禽和家畜再也没有被野兽偷走过。而且风调雨顺,村里的日子变得好过多了。农民种庄稼靠天吃饭,这是没办法的,风调雨顺村子能多收粮食,村里的生活就很富裕。
家家户户都有存粮,都养有家禽,每家都有一两头猪耕地有牛、马。所以村子里的人只要肯出力,伺候好庄稼,那日子就不会差。而几十里外的其他村子就没有这么好运,时而有些天灾,人为的灾祸,粮食会欠收或减产,日子大都过得紧巴巴。
仿佛杨小路所在的村子成了世外桃源,远离这些灾祸,过得平静富裕,平平安安。这就导致每家的孩子都不少。要知道60年代可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业余生活并没有那么丰富,结婚的成年人,晚上没事都进行夫妻间的常规运动,所以孩子就多。
农村人又有一种传统观念,多子多福。在农村孩子多,长大后劳动力就多,工分就挣得多,分的粮食就多。这也导致周围村子的姑娘都愿意嫁到这里来。都愿意娶村子里的姑娘做儿媳妇,毕竟娘家富裕也能适当帮衬一下。姑娘家都觉得嫁到这里会幸福、美满。毕竟在这个年代吃好穿好才会幸福,实在是受建国前条件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在党的领导下,日子逐渐好起来,但这种思想一半会改不过来,还是人生围绕吃穿二事。
饭桌上菜的样数不多,鸡蛋炒韭菜,辣椒茄子丝,炒西葫芦,芹菜粉条,一个炖菜白菜土豆汤,对于这一大桌子人来说,菜的样数不多,但是量大管够。主食是二合面馒头,玉米面和黑面。
有人可能会问黑面是什么?就是小麦没有经过精加工,大多数都磨成了面粉,包括麦皮,所以面呈现黑色比较粗糙。不像现在的面粉都是经过精加工,甚至于特殊处理,所以特别的白。
以前的面,即使加工细致一些,限于技术和机器的缘故,也没有那么白。尤其是农村磨出来的面粉,白面也是灰白色的,不是纯白色,吃起来略微有点辣,嗓子但是特别的香。麦子的香味甜甜的有粘粘的弹性,蒸出来的馒头比成人的空心拳还大一圈。就这样的馒头杨小路一顿吃三个,还不觉得撑。
主要是油水少,吃肉的机会更少,这还是杨小路所在的村子条件好,八月十五、过年的时候还能吃上猪肉,八月十五平均每个人大约半斤肉。过年的时候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超过两斤肉。所以孩子们盼过年,不仅能穿上新衣服,更主要的是那几天能敞开的吃肉,说是敞开的吃,也就是相比于平时而言。
因为那个时代的成年人一顿饭吃个三两斤肉,像玩似的,由于饭菜油水少,所以每个人都是大肚汉,包括孩子。因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从早忙到晚,很少有闲的时候,所以消耗也大。不像后世,经常是拿个手机一躺一天。60年代可是勤劳创造的年代。上到爷爷奶奶辈,下到孙子孙女辈,只要能走能动,都有不同的劳动内容,都是各尽所能为自己的小家,为祖国的大家,尽可能的多干点儿。
很少有偷奸耍滑的,因为那样会遭到大家的唾弃。影响以后的结婚成家。甚至于对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有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负面的,会让家里人抬不起头。
所以大家都想给人留下一个正面形象。比如勤劳、朴实、能干,勤俭持家。这是对一个农村人最高的褒奖,找对象都是加分项。媒人在介绍的时候,这么一说,只要不是缺腿少胳膊的残疾人,或是傻子,长得特别的丑的,基本上对方都会同意,即使还没见过面。
当时的搞对象结婚,双方见不见面不是重要的,父母的决定,媒人的介绍以及周围邻居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唾沫星子淹死人,当时确实有这样的杀伤力。这说明舆论的压力无处不在。关键是有些时候这种舆论,它并非都是正向的,能把坏人暴露在阳光下,也能把好人屈死于阴暗处。
就条件而言,处在这个年代,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个时代的人幸福感是最强的。起的早,睡得晚,拼死拼活劳累一天,吃的如此简单,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幸福指数满满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足足的。
你要是敢跟他说一些负能量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喷你一脸唾沫。真正的让负能量的你淹死在唾液的正能量之下。那时候,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所以说贫或富并不能作为评判幸不幸福的依据。至少那时候不行。
不像后世,在很多方面评价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金钱了。有钱,愿在宝马车里哭得死去活来,也不愿在自行车的后面喜笑颜开,所以,60年代幸福与贫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