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靖难之役失败,人们都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朱允炆和建文三傻头上。
这很明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片面看法:“靖难之役失败的原因在于老朱。”
【怎么赖老朱?】
“本来就是老朱,朱允炆和朱棣的关系就相当于,汉斯猫和老毛子。汉斯猫固然是兵强马壮,可是,如果老毛子不搞肃反,把中高级军官一网打尽,也不会在战争初期一泻千里
军队不是抓些壮丁来了就能打仗,而是要不断的磨合,将军也要实战经验。所以在战争之初,才会成建制的投降。
之所以有两万五千里长征,也和苏区的肃反、军事顾问的瞎指挥脱不了关系。
老朱虽然给朱允炆留下了耿炳文,但是军队的建制已经乱了,想打鹰燕军不是在痴人说梦吗?
这种情况下,还大军团作战,莫说是李景隆,即便是李文忠再生,恐怕也回天乏术。
至于所谓的启用盛庸、平安,那简直之异想天开。”
【你胡乱说什么?靖难之役不是靠盛庸平安,才抵住燕军四年的吗?】
“盛庸平安是抵住了燕军不错,可是一开始,平安也是右军都督府同知。
洪武十五年之后,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管事还分为左右都督,下面管两个同知。
平安只是五十个同知中的一个。盛庸还在济南做指挥使。
在开战之前,朱允炆怎么越过那么多都督,看到他们身上闪光点的?
在他们表现自己实力之前,又如何力排众议,任用平安和盛庸?
至于徐辉祖,不管这么说,他都是燕王的亲戚,燕王妃的大哥。
你们反对朱允炆,就是因为他不向着亲戚,而听那些文人的,朱允炆凭什么就相信魏国公不会向着朱棣?
现在人认为平安盛庸打败过朱棣,无非是站在上帝视角,在战前,没有人会预知未来。”
“功勋、文官,外藩是一个王朝稳固的三驾马车。
功勋和文官集团共同组成朝廷,他们共同对外藩进行震慑。外藩和功勋都又兵权或者是对军队有影响力,有文臣监督,也不敢任意妄为。
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共同维持朝廷的稳定。
朱元璋为了朱明王朝平稳过渡,或者说是为了朱允炆坐稳江山,诛杀功臣,朝中没有功勋支撑,让外藩做大,推翻了允炆的江山。
只能说是应了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害了轻卿卿性命。”
【照你所说,靖难之役失败是朱元璋屠戮功臣的结果,政府军没有战斗力,那为什么还要打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