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新的农场

离开沤肥基地,他们来到一片被划分成许多小块的土地,每块地上都插着牌子,写着不同的作物名称。

李岩说:“这就是土地轮作实验田。长期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单一作物,土壤肥力会下降,病虫害也会增多。所以我们尝试不同的轮作方式,寻找最适合咱山海城土地的模式。”

袁华问:“都尝试了哪些轮作方式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岩兴致勃勃地介绍:“像小麦和大豆轮作,小麦收获后种大豆,大豆的根能增加土壤肥力。还有玉米和蔬菜轮作,玉米高大,能为喜阴蔬菜遮荫。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不同,通过轮作能更好地利用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

袁华点头称赞:“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确定最佳轮作模式应该很困难吧?”

李岩感慨道:“是啊,要记录每块地的作物产量、品质,检观察土壤肥力变化、病虫害情况等,每种轮作模式都要经过多年试验,才能得出准确结论。但为了农业发展,再难也得坚持。”

两人继续边走边聊,李岩突然停下脚步,指着整片土地说:“袁华,你看,这么大一片农场,只需要五十人打理。只要是相对平整一些的土地,依靠这些新方法,五十人就能养活900人,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袁华环顾四周,不禁感叹:“确实,这些新的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省了人力。”

李岩接着说:“不仅如此,接下来我们打算把拖拉机和水钟进行批量生产,向各个城市提供套件。以后,每个人口过五万的城市,都会收到第一批十台拖拉机和水钟系统。每个城市都要开辟一片实验田,学习怎么使用和维修拖拉机。这不仅能提高整个华夏的农业产量,还能让更多人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袁华兴奋地说:“这是好事”。

李岩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说:“没错,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山海城的每一寸土,都发挥最大的价值,让更多人受益。未来,我们还要不断探索,让农业变得更高效、更可持续。”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袁华和李岩的身影被拉长。

白马少年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蒸汽拖拉机,他们爬上大家伙开始跟着师傅们学着怎么驾驶,简直玩疯了。

夜里,大家住宿在农场,围在一起时,李岩问他们一个问题,“小子们,我问你们,若是十台拖拉机能养活九百人,多少台拖拉机能养活130万华夏人。”

所有人都掏出本子计算,有几个直接用树枝在地面上算。

这个答案是台。

众人非常吃惊,居然要这么多这种大家伙?

袁华问,“这东西现在月产量多少台?”

李岩说:“三十台左右,还在慢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