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国的西部边境逐渐缩水的时候,莱茵威斯特伐利亚法兰克尼亚等地区已经从帝国的中心变为了抵抗法兰西入侵的最前线。
这里是帝国目前富裕的贸易区,也是帝国的工业雏形中心。
由于大量的自由市和几地小国,加上存活这么久攒的资金,工厂工坊的加成,使得一个自由市的贸易价值很高,加上小国们自己或多或少的buff加成,使得莱茵兰地区的贸易价值已经高达48块钱,其中有一半都是从其他贸易节点中导过来的。
这也就为帝国大诸侯的诞生提供了有效土壤。
不同于南德意志北奥地利视为后花园,在西德意志没有保护者,也没有帝国大诸侯,只有一堆空有政治权力而没经济能力的小国。
而随着布伦维克和法兰克尼亚的崛起,他们对政治权力的野心日益明显。于是在之前的威斯特伐利亚混乱中,他两向科隆,普尔法茨,美因茨,特里尔这四个帝国原始选帝侯发起挑战,成功夺取了两个选帝侯位置,5块领土,一跃成为莱茵兰霸主。
这场战争在莱茵兰牵扯甚远,却流传度很低,仿佛是虚空中多了两个大诸侯一样。
没办法,西德意志的小国太多了,没有人可以了解所有的国家崛起过程,大家基本都是只关注历史强权国家罢了。像勃兰登堡一类的。
威斯特伐利亚战争,大概发生于第二次奥斯曼入侵的时候,那时奥斯曼瞅准了列强对自己的绥靖,遂发动入侵。那时的奥地利也只有几个选帝侯动物朋友,被苏丹撞两下就寄的时刻,趁其虚弱,布伦维克等国家发动入侵。
这不仅仅是出于国家霸权的考量,还是对选帝侯联盟的腐败的痛恨。
在曾经,奥地利为了拉拢选帝侯保证皇位而承诺了其特权,签下了“大特权书”。
1.选帝侯国家将是公国政体,但保留升格王国政体的决议。
2.皇帝不就选帝侯的扩张做出限制,但选帝侯也不得因为奥地利的扩张而拒绝选帝。
3.奥地利每一段时间需要使用帝国的恩惠帮助选帝侯发展,选帝侯也需要在一定时刻帮助奥地利皇帝。
以上这三条是奥地利一开局为保证帝国稳定和皇位保证付出的代价,这样的好处就是奥地利基本不用担心皇位的掉落和帝国事变的负面事件,而选帝侯们也没有了皇帝的“索求非法领土”的限制,放开了扩张,表面上对帝国稳定付出了努力。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假如选帝侯们和奥地利大公一样,仅进行有限的扩张,那么没人会说他们。关键的是选帝侯们还私底下联合在了一起搞了一个选帝侯联盟,特别是西德意志的四个国家,美因茨,科隆,普法尔茨和特里尔,因为离得太近,瓜分势力范围。(皇帝在联统波米后将选帝侯位置转让出去,私设皇帝无法当选帝侯。)
而且没有皇帝限制,他们大搞兼并,加上一起报团,猖狂到以至于别的小国互相打架,他们都要双方强行停战,然后自己们分了小国们。
为了保证事先瓜分好的土地。
对自由市,他们就剥削发展度,掠夺,然后要300点和35分钱。对其他国家,他们还要吃了他们。
所以出于共同的仇恨和对霸权的反感,法兰克福自由市带着安斯巴赫,纽伦堡等一些小国自由市外交统合为法兰克尼亚,加上布伦维克明斯特的帮助,还有亚琛,克莱沃等小国与其爆发了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那样,科隆保住了选帝侯的位置,但失去了除科隆以外的所有领土;美因茨选帝侯被布伦维克撺掇,并只剩主教区一块地;普法尔茨则是彻底失去了莱茵的所有领土,被打到成为巴伐利亚地区去了;特里尔却被皇帝做保了下来,但也只有特里尔与于希利两块地。
而布伦维克则是大赢家,不仅夺取了科隆的两块20发展度的好地,还变身了汉诺威大选帝侯。法兰克尼亚虽然没有选帝侯位置,但皇帝也同样承诺了特权,许诺了自由市的利益将一直被赋予。
这就是威斯特伐利亚战争。
(ps:这一章为补充背景。)
在帝国的西部边境逐渐缩水的时候,莱茵威斯特伐利亚法兰克尼亚等地区已经从帝国的中心变为了抵抗法兰西入侵的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