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有人上书弹劾吗?大体是不会有了。即便有,那又该弹劾谁呢?总不能放着大个儿的官家不弹,却偏偏选择了小个儿的王韶吧!
你都弹劾了,怎么还这么怂?柿子专挑软的捏,你自己不嫌丢脸吗?
至于观望的大多数,他们却会拉近与王韶的距离。因为,这故事透着一股推功于上的味道。
推功于上,肯定不提倡,它多少跟谄媚有些牵连,不合孔孟之道。可实际上,所有人都这么干。只要你当过两年以上的官儿,就不难明白,推功于上后,你获得的明里暗里的总收益其实远远高于独揽大功。
不这么干的,那才是傻子。
当然,王韶这把推得有些远,他越过了顶头上司李师中,直接推给了皇帝。不过,也可以理解,谁不知道这俩人不对付。王韶这么干也没啥好说的。
要说也只会说李师中。手下有这么牛逼的人才,你怎么会蠢到不善加利用呢?你这种人,到底是怎么混成一路经略使的?太特么可气了。
然后,是宰相们。
显然,他们也出局了。因为不管他们怎么想,都必须先越过一道门槛——赵顼,怎么想?
虽然他们应该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但,那是过去的真相,而未来的真相,他们就未必有把握了。
如果在真宗朝,这事儿会很简单。
赵恒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到处跟人嚷嚷:是我,是我,就是我。再连发十二道金牌,催促王韶火速回京。然后,随朕去泰山。
上次写的玩意实在太空洞了,朕也觉得丢脸。这一趟,无论如何得补上。
如果在仁宗朝,那也好办。
元老重臣可以当廷发问:官家,是真的吗?您给句痛快话儿。然后,不论赵祯回答真,或者假,那帮老家伙都可以按照他们的意思接着往下办。
可现在龙椅上坐着的却不是那两位。
曹七能猜测到赵顼的反应,那是因为她跟赵顼是亲戚,曹七的姑妈是赵顼的姥姥,他们从小就认识,虽然不在一个圈子里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