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南巡(二)

待君琢玉 宇海裔 3083 字 12小时前

吕芳尽管内心充满了惊疑不定之感,但他深知宫廷之中行事需谨慎万分,故而脸上不敢流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异样神情。

他赶忙应声称是,随后匆匆忙忙地退下,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筹备明日早朝所需要处理的各项事务。

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整个紫禁城中唯有几盏灯火在风中摇曳闪烁,显得有些寂寥冷清。

吕芳独自一人在悠长的廊道上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揣度:倘若群臣明日真的知晓了嘉靖皇帝意欲南巡之事,恐怕这朝堂之上又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甚至可能闹得鸡犬不宁、沸反盈天。

想到此处,他不禁眉头紧蹙,忧心忡忡起来。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便到了次日清晨。

东方天际泛起一抹绚丽多彩的朝霞,宛如一匹锦绣绸缎铺陈开来,将整个紫禁城都映照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文武百官们依照品阶高低依次鱼贯而入,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似乎都在猜测着皇帝陛下今日究竟会有何等重大的宣告。

而此时端坐在高高龙椅之上的嘉靖皇帝,则身披一袭金光闪耀的龙袍,其面容紧绷、神色凝重,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犹如两道闪电般凌厉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仿佛能够洞悉每个人心底最隐秘的想法。

“众卿平身。”嘉靖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沉声说道。

他那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在朝堂之中回荡着,让原本有些嘈杂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群臣们纷纷恭敬起身,一个个都挺直了腰板,屏气凝神,目光齐刷刷地望向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

他们心中暗自揣测着皇上此次召见众人所为何事,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紧张和期待的神情。

只见嘉靖皇帝微微眯起双眼,扫视了一圈下方的臣子,然后缓缓开口道:“朕昨日接到南下官员呈上来的关于显陵的勘察报告,其中所述之事令朕忧心忡忡啊!”说到此处,他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群臣们听到这话,心中皆是一惊,不知道这显陵究竟发生了何事竟能让皇上如此忧虑。

就在这时,只听嘉靖皇帝继续说道:“据报,如今显陵的玄宫出现渗水现象,朕每每思及此事,便心痛不已。况且,母后已然仙逝,但却因种种缘由无法与父皇合葬于一处,此乃朕之大不孝也!”

说完这番话,嘉靖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起来,仿佛心头压着一块沉重的巨石。

而朝堂之下的群臣们则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整个大殿鸦雀无声,静得连一根针掉落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回过神来,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然而,还未等他们讨论出个结果,就听见嘉靖皇帝再次高声说道:“故而,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亲自南巡显陵,查看实际状况后再行定夺。”

此言一出,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之上炸响。

群臣们顿时吓得面如土色,魂不附体。

要知道,自从太祖、太宗过后,尤其是英宗北狩土木堡以来,皇帝千里迢迢出宫巡游之事已变得极为罕见。

且多年来,朝廷上下为确保皇帝的安全无虞,早已形成默契,将皇帝的出行范围默认为仅限京师以及周边的皇陵等地域。

久而久之,这甚至已成为了朝廷不成文的规矩和体统。

想当年,正德皇帝全然不顾朝廷礼法和规矩,行事乖张放纵。

时而偷偷摸摸地溜到宣府去搞什么“北巡”,时而又打着征伐宁王的旗号大张旗鼓地“南巡”。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就在他回京的途中,竟发生了一场意外——正德皇帝不慎跌入水中,而后虽经全力救治却终因伤势过重而回天乏术,一命呜呼。

这无疑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惨痛且深刻的教训。

果不其然,当嘉靖皇帝决定南下的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起轩然大波。

六科、十三道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言官们,听闻此讯后一个个心急如焚,争先恐后地上书苦劝皇上打消这个念头。

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将显陵北迁还是把太后灵柩南祔都并非关键所在,真正让他们忧心忡忡的乃是皇帝本人的南巡之举。

毕竟有正德皇帝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谁也无法预料此番南巡会不会重蹈覆辙再生变故。

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即便众人如此苦口婆心地劝谏,嘉靖皇帝却似乎心意已决,丝毫没有改变初衷之意。

眼看着形势愈发紧迫,朝中众臣更是焦急万分。

尽管内阁中的几位大臣以及礼部尚书严嵩慑于龙威不敢贸然上书谏止,但其他各部尚书、九卿乃至众多科道官员们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与担忧,纷纷上前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