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27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633 字 7天前

壬一、颂四佛章 分四

癸一、颂诸佛 分五

子一、颂施权

四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总共四尊佛。先颂诸佛。“颂诸佛”里面分五段。五段里面先看第一个,“颂施权”,佛陀当初是怎么样来施设方便的。这个方便,当初的想法是怎么安立的。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只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着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盘

佛陀到了晚年必须要交代,佛陀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安立这些方便门,这些三乘的方便是怎么安立的。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就是说,三世诸佛通过无量的修学所成就的“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所谓的真如三昧、自性本具功德,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些妙法,不是三天两天可以讲清楚的。所以我只能先生起善巧方便,于一佛乘而开出因缘果报的修证(三乘的因果修证),而为众生宣说三乘的法门,从方便里面安立三乘法门。

那么这个三乘法门是怎么想的?佛陀先务实地面对。就是佛陀从真如里面,先看众生的过去的因缘,先面对因缘。为什么要面对因缘呢?诸位!我们每一个人学佛,没有一个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一个。我们都是在无量三界里面不断地打滚,上至人天,下至三恶道,生生世世累积了很多的烦恼业力,这个时候才来学佛的,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每一个人进入佛门,就带了他的过去的因缘,他的无量的烦恼业力,就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必须要先务实地面对众生的因缘所生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面对。佛陀首先看“众生心所念”,这个人心中在想什么。他的这个妄想——每一个人的妄想都有他的希望。你看有些人,他看到布施就很高兴,他去做义工,他做整天也不累,他就喜欢这样的一个因缘。有些人喜欢持戒,晚上不吃饭他也无所谓。就是,众生无量劫来在整个三界当中已经养成一种性格倾向了,他有一种念想。依止这种念想,再经过他过去所修的种种的道法,已经形成“若干诸欲性”,已经形成某种的根性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根性,这个已经形成了。而且这个不是三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佛陀必须要先满足他的需求。因为他的念想,再经过他过去生所接触的道法,形成这种三乘的根性。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有他的罪业,佛陀必须要先为他破障。“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佛陀先观察他过去的因缘,知道以后,“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重点是“令一切欢喜”。佛陀就是“安隐众生故”而施设方便。先让他欢喜,不一定要让他圆满。佛陀的意思,先求有,再求好。就这个概念。就是说,这个人有欢喜心,他就有修行的动力,先让他踏出第一步。

那么怎么说呢?“或说修多罗”,这以下就是小乘的九部经了。“修多罗”就是小乘的经典阿含经。“伽陀”就是偈颂。“本事”就是佛弟子过去的一些造作的因缘,作什么业、受什么报等等。这个是佛弟子过去的因缘。“本生”就是佛陀自己说自己过去生行菩萨道的种种的因缘。“未曾有”就是佛陀跟弟子之间种种神通变化不可思议的事,叫未曾有。“亦说于因缘”,就是诸法生起的这些种种差别的因缘。有些人是因布施的因缘而怎么样了,因为持戒的因缘怎么样了,就讲各式各样的因缘。“譬喻”,用容易了知的事情来比喻难知之事。比方说佛陀讲真如,初地的真如跟十地的真如,就是一个是初一、一个是十五,等等。“并只夜”,这个只夜就是重颂。“优波提舍经”就是论议,就是去论述诸法的差别义理。

有一类“钝根乐小法”,喜欢小乘的佛法,“贪着于生死”。虽然他贪着生死,但在过去的佛当中,他也学佛。但是他“不行深妙道”,他对于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不怕辛苦这种大乘法,不生好乐,他不行深妙道。那么他是怎么修行呢?“众苦所恼乱。”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他为什么痛苦呢?因为他贪爱生死果报。声闻人他对痛苦的感受是怎么来的?它是相对的。因为他对三界的快乐特别执着。三界的快乐本身就有问题,你爱得越深,你的受伤就越重,它本身的这个快乐就是一种毒药。他因为贪着生死,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众苦所恼乱”。所以佛陀只能够开出一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用涅盘的寂静的功德来安他的心。

这段经文就是说,佛陀当初是怎么样施设方便的?佛陀务实地面对众生过去的因缘所生法。你从什么因缘过来,佛陀先满足你的需求。佛陀先不谈高深的真如本性,先谈因缘。当然,因缘当中,每一个人在三界里面打滚,应该说有三种因缘:有一种人是喜欢人天果报的,所以他学佛的思想是增上;有一种人是被痛苦伤害很重的,他是属于小乘根机的,就是出离心的;有一种人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大乘种性的,就是菩提心。

人天我们就不谈了,我们谈出世法。出世法就是两种人:二乘跟大乘。二乘种性人的特点,他的整个思想就是三个字:出离心。所以经典上说,二乘人对什么事情就是“少事、少业、少方便住”,事情越少越好。他也不想多事。你跟他说修六度有多大的功德,他也不生好乐。他只是希望:我赶紧了生死、到涅盘寂静,这样子对我来说就大事已办了。所以他的重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也不多求,我也不求功德庄严,我要的就是寂灭。好,那你既然这样子,佛陀就“令一切欢喜”,就“为是说涅盘”。

当然,有一种人,他是比较主动积极,菩提心!他的心是安住在多事、多业、多方便住,“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就是,我不怕生死的痛苦,但是我要有功德可以追求;我为了追求功德,死都可以。好,你老人家不简单,为你讲大乘法!

总而言之,佛陀刚开始并没有谈到我们真如本性的自性功德力的开显,只谈因缘所生法,你修什么因,成什么果。为什么呢?先满足众生的需求。这第一个概念。

子二、显真实 分二

丑一、大事因缘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前面是为实施权,这以下正式开权显实。就是说,佛陀设立的三乘的方便的道法,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表面上来说叫做各得其所,表面上是佛陀鼓励大家趋向涅盘、趋向六度的功德。这个是表面,其实佛陀真正的目的是“令得入佛慧”。

小主,

我们在刚开始讲过,佛陀每一个法门都是两种功能:一种是向外招感因果,一种是向内它会熏习真如。就是,你布施的时候,一开始是有所得;但是你只要不断地做下去,久了以后,你慢慢就知道,原来这个布施重点不是得到快乐果报,而是成就一种布施的善根,是成就那个内心的善根,因为内心的善根比外在的布施的善业更重要。你时间久了会知道,就“令得入佛慧”,慢慢会从事修而自然地产生内观。

本来每一个法都是有外在的因缘跟内在的理观,但是佛陀刚开始,理观这一块隐而未说,并没有说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开显自性的功德而成佛道。为什么没有讲呢?因为“说时未至故”。当时的你们,你回忆一下你当初怎么学佛的?障碍很重,善根也没有成熟。就像一个乞丐,只要有一个地方住,有个东西吃,他也无所谓了。所以当时的因缘的确未成熟。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因缘成熟了。为什么讲因缘成熟了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众生障除根熟。经过长时间的因缘的拜忏、修福、修慧以后,大家都有目标,佛陀创造一个目标的假相。他说,没关系,你辛苦一点,拼个今生,永作闲汉!你想想看,前面有一个涅盘寂静的安稳等着你!所以大家就努力修学了。前面有一个净土等着你!大家通过这样的一种因缘果报的引导,就障碍消除,善根也成熟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陀入灭时至。佛陀即将灭度,再不讲,没有时间了。所以叫“今正是其时”。

众生善根也成熟,佛陀也即将灭度,所以佛陀决定不再遮遮掩掩,必须把内部的——就是每一个法门有外在的因果、有内在的自性——要把它讲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