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3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333 字 7天前

癸四、颂现在佛

前面讲到过去佛、未来佛度化众生的情况。基本上,佛陀度化众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就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是两阶段式的度化。他是先开辟很多的方便门,先让你去拜忏,让你去做佛像,让你受三皈五戒等等。

这方便门是有条件的,就是你这个方便门必须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是说,所有的方便门必须是佛陀的清净慈悲心流露出来的。你不能够说自己也搞一个方便门,那不可以。凡夫的颠倒妄想没有资格创造方便门(待会会讲到)。因为方便门必须对众生的根机很深入地观察,还要对法门很深入地了解,要知机、知法才可以施设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力量能够引导众生进入真实相,这才有资格叫方便而不是随便。

所以,诸佛度化众生都是先从因缘里面设方便门,最后会归到一念的真如的功德。过去如此,未来如此。我们看现在佛是怎么样。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现在所出世的十方诸佛,是受到天人所尊敬供养的,东西南北,数量可以说“其数如恒沙”。他们出现世间的第一件事情,都是先“安隐众生故”。因为众生受到烦恼的干扰、受到业力的冲击、受到老病死的折磨,是极度不安稳。所以,看这个意思,佛陀一开始倒不是要众生马上成佛,先求安稳,就是先完成短期目标。所以,为了安稳的缘故,“亦说如是法”,佛陀也是在因缘上开显种种的方便法门。

那个方便法门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它要“知第一寂灭”,佛陀必须要站在一种清净本性的角度来开方便门,就是,所有的方便门都必须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因为,这个法如果不是从清净心开出来,它就没办法回到清净心。诸位!如果一个凡夫从妄想开出方便门,他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那这个方便门到最后也是打妄想。所以你看,凡是佛陀的法,你修了以后,一定会让你慢慢地寂静,一定会让你对外境的执着慢慢地降低,或多或少,一定会的。你如果一天到晚执着很重,你去拜个佛、去持咒、去念佛,你对外境的执着会降低,因为它是“知第一寂灭”。

就是,这个方便门是怎么来的很关键。它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它有功能能够让你带往真如本性。它是站在第一寂灭的真如本性,“以方便力故”,而示现种种的三乘的法门或者五乘的法门。它们最后能够会归到佛乘。

所以,这个方便门是怎么开的呢?这个就很难了。第一个,佛陀要先“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佛陀必须要通过假观的宿命通,看到无量劫来这个众生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身业、口业,他是喜欢什么事。他是喜欢供佛的?还是喜欢打坐寂静的?还是喜欢研究教理的?他有各式各样身口的活动以及心中的念想,就是,他身口意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哪里活动。

我们看,众生的确是有这个差别。有些人很喜欢跟佛结缘,他把佛堂弄得漂漂亮亮的,这边添个花,那边弄个莲花灯,初一十五还供佛。但有些人他的佛堂看着很简单,但他喜欢学教理,他喜欢跟法结缘。这都没关系,佛也好,法也好,都是方便门。

当然,作为一个有无量方便的佛陀,他第一个,要知道众生过去的行为、现在的行为跟念想,还有他过去的习性(就是思想)以及他所造的业力。凡此种种造成了他不同的希望,众生各有各的希望。有些人喜欢追求安乐道,有些人喜欢追求解脱道,有些人喜欢追求六度的功德,产生差别的个性。还有他的精进力,他经常会专注在什么样的事物。就是他的精进,他的身口意很喜欢在哪一个方向活动,造成了不同的诸根的利钝,造成五乘的差别的根机。

佛陀在施设方便的时候,第一个要善知众生差别的根机,第二个要善知无量的法门的因缘,所以才能够用譬喻、言辞来“随应方便说”。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度化众生,他是这样:“安隐众生故。”佛陀是锁定第一个目标,先让你安稳下来。

当然,安隐众生最关键是什么?当然是不堕恶道。就是说,你堕三恶道是最不安稳的。你到三恶道去你能够供佛吗?你能够拜忏吗?不可能。你要做一只小狗,你就没有办法去接触三宝了。所以佛陀的最低标准就是,你至少不能失去人身,这是佛陀的底线。当然,成佛是不着急了,但是你不能把你的身心世界搞得很糟糕。为了让我们的修行能够不断增上,佛陀的底线画出来:五戒十善,这是佛陀的底线。就是说,你可以不要马上成佛,你也可以不要马上知道真如本性,但是请你不要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底线,“安隐众生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壬二、颂释迦佛章 分二

癸一、总颂权实二法

前面是讲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样度化众生的。分两段,先总颂权实二法。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其实释迦牟尼佛跟其他诸佛也是一样,先求安稳,先保住人身,进而成就涅盘,最后成就功德,所以也是以种种法门来开显佛道。以智慧力——假观的智慧来看众生过去的习性、现在的希望、过去的习性转成现在的希望,来方便说法,使令众生感到欢喜。这个跟前面一样,就不多说了。

癸二、别颂开显六义 分六

子一、颂五浊障重

我们看癸二的“别颂开显六义”,从六种义理来开显权实不二。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着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这以下佛陀用六个义理来开显权实不二的观念。佛陀为什么要施设方便?也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先求“安隐众生故”呢?

第一个理由,是他的环境造成的。“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这个“佛眼”比较偏重在因缘,就是因缘的假观。我见到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这个是众生浊。众生长时劫来有造恶的倾向。虽然众生也会造善造恶,但是造恶的倾向是多于造善的倾向,所以他相对是没有资粮,身心贫穷。不仅是色身,内心也贫穷。色身贫穷就是无福,内心贫穷叫无慧,这个是果报体的贫穷。

我们看命浊。“入生死险道”,所以经常在生死轮回的险道当中,“相续苦不断”,就是寿命短暂。

看烦恼浊。“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对于这个五蕴的假相深深地爱着,就像牦牛。这个牦牛就是兽如牛,但是尾巴很长而且很美。因个性贪爱其尾巴的缘故,它走路的时候,经常回过头来去看它这个尾巴。若尾一缕,挂着于树,即使见猎人要来杀它,它宁肯死掉,也要保护尾巴不受到损伤。这只牛为了贪爱尾巴而被杀死,就好像凡夫为了贪爱五欲,结果堕入轮回,是这个概念。

以贪爱的缘故,就障碍自己的智慧,所以“盲瞑无所见”,就产生盲点。这个盲点就是没有理由。你看这只牛,它为什么爱尾巴?它也没理由,这是一种习性。所以,这个烦恼为什么叫无明呢?就是它没有理由。

就是说,我们今天追求离苦得乐,是有理由的。我们不喜欢痛苦,喜欢追求快乐,这个是合理的。但是你今天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却承受无量的痛苦、轮回的折磨,这个是不合理的。就是说,人生是苦多乐少,是得不偿失,但是每一个人来生还想继续来。所以这个是不合理。快乐很少,痛苦很多,但是人们继续想轮回,这就是盲点。他已经是没办法讲道理了,这就是烦恼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这个是见浊。有邪见的人,对佛陀的功德跟断除烦恼的正法没有兴趣,而深入断常二见。“以苦欲舍苦”,想要用无益的苦行来解决痛苦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只用苦行能解决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这就说明,外道的无益苦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佛陀“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出世以后把“安隐众生故”当第一目标?因为众生的时间很短,他已经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寿命很短、烦恼很重、邪见又很深,作为佛陀只能先保住他的人身。这个是现实考虑。

这个地方,五浊,尤其是见浊,诸位你去看看印度佛教史,你就知道佛陀出世的时期是什么情况。那叫一个充满邪见,外道炽盛,有九十六种宗教。这种宗教有两个重点:一个无因缘论,一个邪因缘论。

第一个,无因缘论。就是人生没有理由,人生的快乐跟痛苦都是偶然,所以人生只有一个重点,就是及时行乐,想办法在你人生的每一段时间让自己快乐,叫做无因缘论。

第二个是邪因缘论。我们的快乐是天神赐给的,所以人生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天神是不是要赐给你快乐。我们只能向天神大梵天祷告祈福,这个就是人生的理由。当然这个有理由,但是这个理由是邪见。

所以佛陀在这个情况下只能讲正因缘境,不能讲真如本性,就是诸法因缘生。它不是无因缘,也不是邪因缘,每一个生命都是因为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创造出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先把真如隐藏起来,先谈诸法因缘生,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得不如此。“安隐众生故。”

子二、颂施设方便分二

丑一、念用大乘拟宜不得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