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放下呢?就回光返照。你向外找就找不到了。你向外找,就顺着你过去的因缘,这个相状就加深。所以只能够回光返照。当然这个地方可能用观照的,或者是用诵经的。我觉得诵经是很重要,智者大师就是诵《法华经》,诵到哪一个段,突然间开悟!蕅益大师诵《楞严经》,诵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怎么有这个大觉能够创造宇宙万法呢?他回光返照,开悟!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你可以先明白一个道理,建立一个心中的清净心,这个就是清净但又具足,你可以去诵经。你这个清净心,你花个半年一年找到以后,就容易了。
当你把一念的清净心在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你把你过去的修行的老路因缘再放进来,叫做法法消归心性。说,欸,那我还不是走以前的路?诸位!不一样了,不一样了。你以前没有建立清净心,那叫做弄假成真;你现在建立清净心,叫做借假修真。这个时候,青山依旧在,但是夕阳已不是昨天的夕阳了。所以你清净心建立起来以后,你还是一样。说开悟以后干什么呢?“悟后依然担板汉。”八十八佛照拜,佛号照念,照样往生。但是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不一样,你已经摆脱相状的系缚。你现在叫做借相,不是取相。
这个时候,从建立一念心性法法消归,最后就是发愿成就。发愿我们现在没有讲到,《法华经》前面的十四品,它偏重在会三归一,发明一念心性,借假修真。会三归一,把三乘会归到一佛乘。后半段的<从地涌出品>以后,开始从空出假,发愿,发成佛之愿。
总而言之,《法华经》的会权入实,就是四个字做总结:莫向外求!
这个很重要。诸位!当然,修行一定有回报,没有回报谁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结果没回报,那谁还修行呢?修行应该有回报。佛陀也没有说不应该有回报。但是你不要从因缘里面得回报。现在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喜欢向外、向因缘求回报。你看,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来生总该给我个人天的快乐吧?哦,结果你得到的是糖果。诸位!你不要向因缘求回报,真如会给你回报;而真如给你的回报,按照祖师的说法,日劫相倍,是百千万亿倍因缘给你的回报。但是它是这样:你今天向因缘求回报,真如门就关起来了。你要因缘给你回报,真如就不给你了。你心中无所得,真如就会回报你。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现在问题出在哪里?不是我们今天修行有问题,是我们的观念。我们喜欢向外追求回报,就是心外求法。这个观念你不改,你就永远做不出什么大功德,就是你永远活在过去的这种老路子,你的因缘就是这样走下去了,就没有回头路了,直到遇到《法华经》开始修正。问题不在所修的法门,是心态错了!人生是应该有个目标,有个追求,但是请你不要向外追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权法的操作是对的,你修四谛、修十二因缘、修六度,都没有错,但是错就错在你不能从因缘里面得到回报。你应该是要在无所求的角度,你应该假借四谛、十二因缘,“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你应该要追求来自真如给你的回报,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别:一个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庄大道;一个是越走越窄,走上了乡间的小路,结果走不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会权入实。先把实法建立起来——一念心性,然后把权法拉到一念心性,最后发愿,总之不求任何回报。你一个人不求因缘任何回报,那真如就要报答你了,真如自性功德就要打开了。“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整个<方便品>就讲这个观念。诸位!我们今天<方便品>整个经文看完,我们没有看到佛陀对舍利弗尊者、对声闻人骂一句话,说你为什么当初要修四谛十二因缘!一句话都没有骂他。他只是说,你们不能心外求法。不是法门错了。方便有多门,不是一开始所有人都去修大乘佛法。谁有那么好的根性?诸位!法门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去向因缘求回报。这个问题错了,所以真如门就关闭了。
这个题目先讲到这,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你这个观念弄清楚了,后面的<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这个脉络就打通了;你今天的观念没有弄清楚,你听了半天不知道《法华经》在讲什么。
就是,你站在什么地方修行?诸位!其实修行不是靠努力就成功的,不是这样子。诸位!你站在因缘的角度,你就很难成功。你一旦站错位置,你就很麻烦。《法华经》就是这个思想。你这个路就越走越窄,越走越窄。你一开始是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法让你进步,结果,你是成也相状、败也相状,就把你框住了,你自己到最后走不出来。所以,你今天站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角度,你所修的法门你都不会执着,这个法门变成你增上的方便,但是它不会限制住你,因为你是借假修真。
小主,
【学员提问】师父提到说,找到真如本性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对于现场的很多同学,有些人或许还没有听过《楞严经》,那是不是师父会建议还没有学习过《楞严经》的要去学习,那应该是《法华经》的基础呢?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已经有听闻过、学习过《楞严经》的学长们,因为安住真如这条路其实还是千差万别的,那师父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有思惟过《楞严经》法义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再进一步的引导?就是说,怎么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师父答疑】这个安住真如是一个不思议境,除非佛陀印证,谁都不能帮你印证。我们只是指出一个方向,说月亮在那里,我们指出一个方向。至于找得到找不到月亮,那是靠自己了。诸位!“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不能把月亮摘下来放在你前面,是吧?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理解。但是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一念清净心,我觉得你可以把《楞严经》拿来读一读。因为《法华经》已经是离相清净,其实某种程度它已经是在借相修心了。到了法华会上,它离相清净基本上简单带过了。但是离相清净很重要,你找不到那种离相的清净心,你就很难看破、放下。
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每一个人在生命的经验里面累积很多的相状,你要他放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让他看破。他看不破人生的真相,他没办法放下的,他怎么放下呢?他无量劫来就靠这个相状支持他往前走的,你要他怎么放下?看破,我不能取代你看破,你只能自己看破。那就是说,你真的不行,无法看破,那你就去诵经,自己去体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我本来的心是清净的,我现在怎么弄成这个样子?我把自己弄得很多相状,把它塑造出一种个性、一种种性。那这样子应该怎么办呢?你回过头来找: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欸,我今天的相状怎么来?是昨天来的。是吧?你昨天相状怎么来?是前天来的……慢慢找慢慢找,你不能随顺相状走,随顺相状走就完了。回光返照,逆向操作!今天的相状是昨天累积的,昨天的相状是前天造成的,慢慢慢慢一直找到最后,啪!觅之了不可得。恭喜你!你有这么一个胜解。我告诉你,你的人生观就开始改变了。你再看人生,“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但这种东西我没办法取代你。它的确是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回光返照。你只要有一念的信解,一念就好了。一念的相应,你的人生彻底改变。
彻底改变以后,你只是做了一半。诸位!你还要重新把相状放进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只是走出过去。你从过去的相状走出来,你还得开创未来,要把来生的极乐世界的相状再借过来。哦,极乐世界有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各式各样的功德,你重新塑造一个相状,一个往生的念想。但是这个相状,因为你曾经有过清净心的胜解,你这个时候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把极乐世界当做永恒,你会把它当做过渡。你一开始就把它当过渡,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会不断进步,因为你一开始的因地就知道,你是借假修真。
如果你今天没有做这个工作,没有安住一念清净心,就算你往生了,到了极乐世界你也很被动。因为你一开始是“成也相状”,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靠一种事修吧,有相行,然后来到极乐世界。但是,同样到极乐世界,你看你旁边的人不断进步,你进步很慢,就是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的因地有问题了。就是说,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是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总之一定是每一个人心中很多灰尘。你就是要先找到“本来无一物”,不是要你把灰尘拿掉,只要你“无住”就好了,不要住在上面就好了。因为灰尘之所以会影响你,是因为你执着。不是灰尘影响你,是你自己把灰尘拿来限制你自己,一个人是自己把自己限制住的。你只要把灰尘拿掉,把灰尘放掉,灰尘对你不会产生障碍。所以说,会权入实,你要先明白什么是实,才可以站在实的角度去操作权。
【学员提问】《法华经》云: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是否可以借助权法的内容,帮助我们调伏心中的执取?
【师父答疑】可以。安住一念心性当然是整个核心思想。你先安住才有办法称性起修、借相修心。如果你一开始说,我真的找不到一念心性,那也没关系,那你先修空观来对治。空观有两个:
一个是灭色取空,就是无常观。这个无常观的好处,效果很快,但缺点是它会有后遗症。你弄得不好,弄得太厉害会断灭,因为它是灭色取空。
第二个是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性空的空性,比灭色取空好一点,它是观无所得。其实这个“无所得”的观念跟安住一念心性已经很接近了。无所得,它是怎么观呢?它观诸法因缘生。但是你再加一句话,“诸法因缘灭”。你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哦,你投胎了,出现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在娑婆世界消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1945超能力建设秘密基地
诸位!因缘把人生创造出来,因缘也把人生给消灭。那说明什么事情?说明你今生所有东西都是借来的,你跟因缘借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你的。我再讲一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生可不是你自己生,是因缘让你生的。所以我们一开始的东西来源就来自于因缘。好了,你这个能量释放完以后,因缘别离,因缘又把所有东西用完了。所以你现在说,哎呀,我的前生呢?我前生跑哪里去了?如果你前生曾经做一个大富长者,那你前生的保险柜里面的珍宝跑哪里去了?没了,觅之了不可得!当初是因缘给你的,因缘又要回去了。所以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
这种无所得的概念其实跟一念心性有点接近,而中观的空观只是破妄,它没有显真。我举个例子。这个地方有一块黄金。无常观说,它不是黄金;中观的人说,它也不是木头。所以空只是破妄。
《楞严经》它是离一切相,它还即一切法,它是要显真的。就是说,你今天空掉妄想以后,你有没有把心性给显出来。中观的无所得跟整个无常观,它只是破妄,所以它只能当一种方便。它只是否定,反正它不是木头,但是它也不是石头。那它是什么就不谈了,是什么那你自己决定了。它只是破执。它是一个很好的破执。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一个东西很执着的时候,你要进入一念心性也很难,所以你用空观来帮助你。
但是,真正要开显心性,你要直观心性,不是只有否定的。所以你看《法华经》是双遮双照,它“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它一定是否定以后再肯定。诸位!你看,只要中道实相,一定是两句话。讲空性的人,只讲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否定。你看,只要是发明心性的,一定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是“亦如日月不住空”。“离一切相”,一定要“即一切法”。你说“随缘不变”,一定要讲“不变随缘”。一定是双遮双照,破妄同时显真。
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这是从因缘所生法里面安立的空性,可以帮助我们破执。可以,你可以用。但是发明心性得靠自己。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