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佛陀来说,他是平等的契机,而不是齐头式的平等。你看有的宗教,你只要信这个宗教,它的法门就这样子,就一个法门所有人都修。其实佛法不同意。佛法是认为,所谓的平等就是,适合你就是平等。先求契机,再求契理。先成就解脱道,出离火宅。什么叫平等?诸位!离开三界以后,你才有资格讲平等。三界的众生就是各修各的,没有什么平等。因为你要在短暂的时间成就解脱,精进很重要。为什么要精进?就是满足他的需求。
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可以马上往生,有些人念佛念得很久不会往生?因为他念佛没有把他的希望放进去,这是关键。念佛就念佛,他没有把他的往生的希望放进去。我为什么要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有庄严,有功德,有解脱,各式各样的,亲近十方诸佛。就是说,你要有你自己走的路。一开始求解脱,你要有自己的路,不必跟别人一样,契机就是妙法。就是说,你念佛,还要结合你对极乐世界的希望点。你看极乐世界,大家都读《阿弥陀经》,读《观经》,读《无量寿经》。你叫十个人出来讲极乐世界,十个人都不一样。正常,非常正常。
我再讲一次:离开三界火宅不需要平等,你有你的净土路,他有他的净土路,重点是它能够让你产生意乐,让你能够“争出火宅”。你看那个火,诸位你看前面佛陀的经文,这些三乘人离开火宅是用跑的,只有一道小门,他就能够跑出去。为什么?契机嘛。所以诸位!在三界的凡夫修行不要讲平等,三界没有平等。到了时候你可以讲平等,离开三界到了极乐世界你成就初地以后,每一个人都在真如本性,你也是在真如本性修行,我也在真如本性修行,那叫做“如”。在凡夫没有所谓平等这件事情。所以佛陀一开始是先讲差别法,为什么?契机,由契机来激发你的精进,最后成就解脱。是这个概念。
寅二、双合二喻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盘乐。
那么二喻,前面的两种比喻,一个是免难喻,第二个是等赐喻。先免难,再等赐。“如来亦复如是。”作为一切九界众生的慈父,若见无量亿众生,以佛教门——佛陀要先用权法的方便门,来使令他离开三界的痛苦怖畏之道,得涅盘乐,特别是远离三恶道。佛陀是先讲差别法来免除苦难,再讲平等法而入第一义谛。
小主,
我们看第二个,看平等法。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什么时候讲平等呢?离开了三界以后。“如来尔时”,就是这个三乘诸子离开三界火宅以后,好,你有资格讲平等了。我有无量无边的中道的智慧,佛陀一念心性有无量的珍宝,十力、四无所畏等种种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我应该怎么样?“等与大乘。”这个时候佛陀讲平等了,我应该平等地把真如本性送给大家,不要使令有人独得偏空涅盘,应该以大乘的涅盘而灭度之。真如的涅盘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的涅盘。所以,“是诸众生脱三界者”,只有你离开了三界,佛陀才会跟你讲平等,平等赐与诸佛所证的“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一相是法身德,一种是般若德,能生净妙之乐,解脱德。
所以当我们到了极乐世界,离开三界以后,阿弥陀佛跟我们讲平等法了,就是称性起修了。就是你在布施的时候,你虽然修布施法,但是其实你在开显真如。他虽然修持戒,他也是“持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持戒”,他透过持戒门来开显真如本性。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就叫平等。
所以佛法的修学是这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个人化的修学,先找出一条路子。离开三界是一道小门,小小的门,你要找到你这个门;等到你出去以后,平等的大门敞开着。是这样子。所以三界的众生找到自己的相应法门是成败的关键。
丑四、合无虚妄喻分二:寅一、牒前比喻;寅二、正合不虚
寅一、牒前比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最后总结。
舍利弗!佛陀教化弟子们,就好像长者来救拔诸子,刚开始先讲差别,有三车,羊车、鹿车、牛车,这比喻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来诱引诸子。为什么叫诱呢?他们各有各的希望,满足他的希望。然后再讲平等的大车,真如的功德。这样子讲,长者是不虚妄的。
为什么不虚妄呢?因为你前面所修的声闻、缘觉、菩萨,到了一佛乘,他的功德全部承认。佛陀全部承认,他没有否定,所以我们叫“会权入实”,会就是会归。佛陀并没有说“废权”,说你前面修的我都不算,都是虚妄的。佛陀并没有否定你前面修的。就是只要你听佛的话,先按照你的根性出来,佛陀就有办法帮你对接,就让你找到你适合的位置,前面的法没有虚妄。
寅二、正合不虚
看最后的总结,“正合不虚”。看经文。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作为如来“亦复如是”,佛陀所有言说“无有虚妄”。比方说,佛陀一开始讲三乘法门,用声闻、缘觉、菩萨乘来引导众生远离三界,最后再用真如本性的大白牛车来度化他,这样子是不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有无量的智慧、十力、四无所畏,这种真如本性的功德,他是可以马上给众生。但是,关键是怎么样?“不尽能受”,法大机小。我们众生在三界的火宅里面长时间轮回,重点在于五浊障大不障小,轮回障碍了我们的大乘善根。
大乘善根最怕环境不稳定。当然,蕅益大师也说,如果你善根强,遮障就不能遮障你,最怕是根钝遮重。就是说,你要善根强,五浊恶世对你来说不是问题,但是问题是我们善根很难栽培。咱们就不说别的了,你今生有多少时间能够学习大乘法?末法时代都熏习人天的善法,好一点是修习一下解脱道,所以我们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善根很容易受到伤害,只能先用这种三乘的教法来摄受我们。“以是因缘”,先满足众生的需求,然后再入一佛乘。所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蕅益大师用一句话作总结说,佛陀施设三乘,一开始没有讲出他如来的知见,为什么不虚妄呢?蕅益大师说,因为“三由众生,非佛本意;今说大乘,不乖本心”。佛陀说三乘可不是他想说,是因为众生的需求,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佛陀出世的时候在五浊恶世,他知道,如果不讲众生喜欢的话,他没有意乐,他就很难出离三界,所以三乘是随顺众生。等到众生水平够了,离开三界的时候,“今说大乘”,才真正地“不乖本心”。
比如说极乐世界好了。诸位你想一个问题,极乐世界是大乘法门,那么阿弥陀佛在设计极乐世界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当作重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讲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到离苦得乐,大概占了百分之八十。极乐世界正报、衣食自然、身相庄严、具足五通、寿命久远,都讲快乐的事情。最后讲到出世的功德,才讲到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句话带过。为什么?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因为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高档次的,什么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那个摄受圣人。你要摄受圣人,快不快乐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对凡夫来说很重要。阿弥陀佛意思就是说,你想清楚了,反正你来生只有两种选择:你今生所有的资粮到来生享受快乐,然后就准备去轮回,受老病死的折磨。这第一个,就是三界里面得快乐果报。第二个,你把所有的修行“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的快乐一点都不少,更重要,不退转。所以怎么样?“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佛陀不虚妄。就是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做的,不只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在规划极乐世界,你看他也有一点针对性。
当然,佛陀是平等的。佛陀是度化九法界众生,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有一点点对凡夫众生特别偏爱,因为他们特别需要照顾。法身菩萨已经上路了,就是说,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所以他进步的快慢其实都不是问题,因为他离开了三界,至少不堕三恶道。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读到这里可以做下总结),佛陀对于度化生死凡夫特别用心。因为凡夫时间不多,就是说他必须在死亡之前要赶快成就解脱、成就往生。所以这个法要非常契机,要刚好跟他心中的希望点结合在一起,他才会主动地去追求。那么这样讲佛陀没有虚妄,你不能说佛陀虚妄,佛陀是为我们好。“三由众生,非佛本意。今说大乘,不乖本心,故不虚也。”
所以,我们看佛陀的权实二法是这样看的:先契机,再契理。这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两阶段。
〈譬喻品〉的长行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