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转眼间,自家宝贝儿子已经到了上京赶考的日子。
陪考人依旧是孩子他爹,至于落脚地,早在年前,林家堂伯那里就已经趁着送年礼的功夫,特意托人过来,说是京中已经备好了客院。只等年后堂侄过来。
来人很是客气,半点没有早前面对商户人家的傲慢。
林家堂伯今岁已经年近古稀,仕途也即将走到尽头,若非不放心底下子孙,恐怕早早该请折子致仕。
事实证明,官宦人家,也并非没有难处。
科举,无疑就是横在上头的最大难为。
林家大爷早年读书天分只能算一般,饶是蹉跎到三十来岁依旧只堪堪取中举人。哪怕后来凭着外家,还有自家亲爹的荫庇做了官儿。
然而官场之上,同进士尚且要比做如夫人。何况举人,在偌大的京中,可以说啥都不是!
仕途更是一眼到头,哪怕熬了这么些年,也依旧只是个不起眼的六品小官。
其余孙辈更是尚未长成,不说进士了,连个举人都还没有。
少年举子,说来容易,做起来多难,不说他们这些根底浅的,就算累世书香人家,又有几人?
三年前几乎在自家小景取中解元的第一时间,京中那头就已经送上了厚厚的贺礼。若非听说家中已有师承,林堂伯甚至还想将族侄孙接进京中,亲自带在身边教导。
所谓打压排挤,压根不存在的。
只能说这个时代,同族之人的向心力远非后世所能够理解的。
连累世书香名门,也不能保证每代都能进士及第。一家,甚至一族之内,能有接连两代进士已经算是佳话。
这时候,未免人走茶凉,阶级掉落,培养族中出息子弟,尽量留下恩泽情分,已经是大多数官宦人家的必备选择。
毕竟在时人看来,女婿再好也是外姓人,也远没有自家人来的稳妥。
更甚者,京中林家那位大夫人还特意给安宁这儿递了邀帖,言辞亦是颇为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