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刀和马

大明杀 燃梦星空 1571 字 18天前

这时,保留了比较全面铸剑工艺的日本刀也因此大量进入中国,并且因质量上的优势而受到推崇。

日本人贩刀的主因是利润,五倍于其国内的利润。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就说:“一把日本刀在日本仅值八百至一千文,而明朝给价高达五千文。故日本以朝贡为名,将大批刀输入广东以至中国各地,赚取巨利。”

在1432年之后,日本人仅通过正规的十一次进贡贸易就带入了贡刀约20万把之多,走私的当然也少不了。而到了明末战乱之时,因需求巨增,走私也更甚,当然利润也有所下滑。

为了与时俱进,明晚期走私进入中国的日本刀有不少都是柳叶刀,而不是很多人通常以为的武士刀。

而且为了扩大产能,很多日本生产的柳叶刀也都是速成产品,质量上更是参差不齐,毕竟好刀是需要时间和好的匠人的,而几万甚至于几十万的量是没法保证质量的。

李平卖刀,同样是为了利润,为了巨额的利润,就像精盐一样。

日本人有铸剑工艺上的巨大优势,李平则有材料上的巨大优势。而好钢造好刀,李平自然可以生产相对质量也好很多的刀,并产生暴利。

选择柳叶刀来进行生产和交易主要是考虑可以比较容易混淆视听和胡说八道。怀璧其罪,暴露钢材的生产能力对李平目前的地位来说实在是风险太大。

唯一不好解释的就是这好刀的数量稍微有点大,不过好在战乱之中,来路莫问,只要你有好货就是硬道理。

只不过,商人就不能是卖刀的首选了,卖给军队和正要准备作战的军队更容易获利。

马兰与黄把总交易的地方也不是荒郊野外,而是直接选在了襄阳城南的民居中。

这里紧挨着襄阳城,双方支援起来都很方便,而且也会有很多顾忌,不用过多担心彼此黑对方。

在荒郊野外,那才会容易说不清楚和出意外。

在一个院子里,马兰让手下把12捆柳叶刀(每捆10把)就放在院子里的地面上,他自己则盘腿坐在院子当中的石磨盘上看着把总黄成东在那里一把把的试刀。

马兰自己的刀就放在他的腿边,并且还在刀鞘里,他并不怎么担心。

双方的人大都在院外还有隔壁的一个更大的院子里,那个大院子里有黄成东带来的大牲口和粮食,也有马兰带来的粗盐。马兰的手下赵冬冬正带着人在那里检查和清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靠着城池、人员散布、又谁也围不了谁、人数上更是谁也不占据绝对优势,想不惹人注目一个不漏的干掉对方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只有神经病才会起别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