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深情地望着他,这么个疾行如风、言谈举止干净利索的人,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着他,永乐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若非天意安排,已近天命之年的道衍又怎能来到他的身边呢?
洪武十五年八月,太祖的皇后马皇后病逝,天下名僧汇聚南京,为大行皇后做道场。 葬礼过后,燕王请求父皇选派高僧和他一起回藩邸,继续为母后诵经祈福。时任僧录司右善世的溥洽将道衍推荐给了英姿勃发的燕王。
道衍来北平后,诵经祈福之外,和燕王纵论国家大事,历史沿革,历代兴废之事,二人见识竟如此投机和相同,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道衍便成了燕王的心腹谋士。
建文即位,决议削藩。藩王们惶惶不可终日,感到大难临头。北平被围,危在旦夕, 道衍力主起兵,以“清君侧”为号,兴“靖难”之师,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攻下南京。
三年转战中,济南城下燕王临危;东昌之战失大将张玉;北平险些不保;数度败绩, 将士们情绪低落……然而,每一处危难时刻,都是道衍激励他坚持着才转危为安,他称帝后,命道衍为主管全国僧人的左善事。论靖难之功,道衍第一,立东宫后又封为太子少师。
道衍不住皇上所赐美宅,依然在灵谷寺下榻,上朝时暂穿朝服,俨然一个心忧天下的朝臣;退朝后则一袭袈裟,纯粹一个潜心向佛的僧人;因而竟被人悄悄称为“缁衣宰相”, 全没有世人眼中功高盖世、不可一世、炙手可热的招摇。上朝时话不多,多听大臣议论;回寺后则闭门谢客,潜心着书。故皇上更是倚重,内参国政、辅太子,外查疆臣政绩隐私,总牵临时性工程如大类书编纂等。 永乐将类书托在手中,心中称赞着七十多岁道衍的耿耿忠心,眼中端详着用五年光景修成的沉甸甸的小册子,竟文思泉涌,两目放光,朗声道:“别的名字都不足以彰显这两 万多卷书的规制,叫它‘永乐大典’才不觉埋没了。”
“好名字!”刘季箎第一个按捺不住,一下子站起,“既有我当代皇上之风采,又蕴含了集千载大成之恢宏,高屋建瓴,气势非凡,实乃画龙点睛之绝笔。”
道衍笑道:“皇上就是皇上,取个书名都大气磅礴,看来臣和刘侍郎是来对了。”言毕,他朝黄俨努了努嘴,黄俨赶忙把备好的宣纸铺好。
永乐问:“少师的意思?” 道衍说:“文渊阁沈度一样的书法家虽多,还是轻了些,不足以镇住如此鸿篇巨制之类书,只有皇上的墨宝堪此重任,就是方才刘侍郎那句‘画龙点睛’。 ” 永乐兴致更高了:“让少师这么一说,朕还不得不写了。” 他从笔挂上取下一支精致的狼毫,饱蘸浓墨,略一思索,写下了“永乐大典”四个字,神完气足,与端庄凝重正楷的大典正文相映成趣。 写毕,端详了一阵,还算满意,道衍、刘季箎不住称赞,他摆摆手,“只用于原版的扉页,其他还用沈度的字。”遂在御案前坐下,思考了一会儿,取过小楷开始写序:
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着为典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 事。……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粲然明备,其余杂家之言,亦皆得以附 见。盖网罗无遗,以存考索,使观者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 卷而无所隐……
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道衍、刘季箎看得发呆。他们素知皇上喜书、读书、编书,
《永乐大典》之外,几年中,或命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陆续编辑或编成了《务本训》《文华宝鉴》等书籍,却从未见过皇上这样才思敏捷,数千言的长序竟然挥笔立就。 刘季箎说:“陛下日理万机,天下庶务叫臣烦也烦透了,万机之外,皇上还有这样的才思,真叫臣望尘莫及呀!” 永乐抿了一口茶,苦笑道:“朕何尝不
永乐深情地望着他,这么个疾行如风、言谈举止干净利索的人,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看着他,永乐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若非天意安排,已近天命之年的道衍又怎能来到他的身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