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国书法艺术在各个朝代的简介:
- 先秦时期:
- 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线条直硬简率,以直线为主,曲线较少;字形结构丰富多变,象形意味浓厚,如“日”“月”“山”“水”等直接描摹了事物形态;章法布局自然随意,字与字、行与行间距不固定。代表作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为研究商朝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 金文(钟鼎文):刻在或铸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笔画圆润饱满,粗细变化相对较小,给人浑厚、凝重之感;字形结构较为规整,端庄稳重,部分具有装饰性;章法布局通常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排列,较为严谨,注重整体协调性和对称性。代表作如《司母戊鼎》《大盂鼎》等,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社会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 秦朝:
-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建议,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文字,称小篆或秦篆。线条均匀,结构复杂,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装饰性。如李斯所书的《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等,历代评价极高。小篆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种官方统一的文字字体,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 秦隶(古隶):相传程邈在狱中整理民间流行的隶书,变圆为方,删繁就简,得到秦始皇认可。秦隶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笔法上突破单一中锋运笔,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流行于秦汉,在东汉达到顶峰。
- 汉朝:
- 隶书:西汉时期主要是书写在竹木简牍和缣帛上的文字,称为简帛书,仍属古隶范畴,保留篆书痕迹,但结构简化,书写快速,日趋定型和完善,是古隶向汉隶发展过渡时期的书体,代表作《居延汉简》。到东汉时期,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进入定型化时期,其特点是笔画粗细变化明显,有波磔(捺笔的波折),结体扁平方正。东汉的碑刻和简牍书法极具特色,着名书法家有蔡邕等。
- 草书:刚出现时是草隶,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章草,后张芝创立今草(草书)。草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能高度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艺术。其特点是字画有波澜,字与字之间无牵连,书写较为简便、快捷。
- 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相传由刘德升创造,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不足,兼具楷书的端正和草书的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