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
- 表演形式:参军戏最初由两人搭档,一人揶揄戏耍另一人,类似一个逗哏和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角色设定具有鲜明的特点,为后世戏曲角色行当的划分奠定了一定基础。
- 内容风格:内容多以滑稽调笑为主,通过幽默讽刺的对话和动作来制造喜剧效果,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讽谏意义。例如有的参军戏会讽刺一些官员的愚蠢和贪婪,让观众在欢笑中引发思考。
2. 《大面》(又名《代面》或《兰陵王入阵曲》)
小主,
- 无明确作家记载
- 解析:
- 历史背景:演北齐世宗高澄第 4 子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兰陵王高长恭因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着之,由此产生了这一戏曲形式。
- 艺术特色:有歌有舞,且伴有乐曲伴奏。其化装形式较为完备,面具的应用对后世戏曲脸谱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从表演场地来看,既在民间流传,也进入了宫廷,体现了唐代戏曲从民间到宫廷的发展特点。
3. 《踏摇娘》
- 无明确作家记载
- 解析:
- 故事内容:起源于北齐,相传根据一个长相丑陋、喜好酣酒的苏姓男子,每每喝醉归家必痛殴其美貌妻子,妻子挨打后常向邻里哭诉的故事编制而成。
- 表演形式:最初由男扮女装者扮演妻子,后来妻子角色也由女子饰演。表演时边歌边舞,旁边还有人齐声和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观赏性。在流传过程中演出风貌有较大变化,从民间到宫廷都有其表演身影,说明其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 艺术价值:角色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和规范,为后世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角色塑造提供了借鉴。其内容反映了社会家庭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拨头》(或作《钵头》)
- 无明确作家记载
- 解析:
- 故事来源:出自西域,讲的是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的故事。
- 表演特点: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有独特的化装和表演风格。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可能根据故事的情节和情感进行设计,通过表演展现出悲伤、愤怒等情绪,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山有八折,故曲八叠,说明其音乐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5. 《啰唝曲》
- 作家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刘采春所唱。
- 解析:
- 内容情感:多表达闺中少妇对夫婿的思念以及长期分离的哀怨之情。如“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直白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离去的不满和思念之苦。
- 艺术风格:语言风格较为质朴,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闺妇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
唐代的中国戏曲对后世乃至今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 艺术形式方面
- 角色行当的雏形:
- 奠定基础: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分别承担戏弄和被戏弄的职能,这种分工为后世戏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丑角在戏曲行当中地位较高,相传与唐玄宗扮演丑角有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戏曲对角色行当的早期探索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