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宋金时期的中国戏曲

- 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宋金时期,南北地域文化存在差异,戏曲在南北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方的杂剧与南方的南戏相互影响,为后来戏曲的全国性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市场发展角度

- 演出场所的固定化:宋代经济的发展,促使北方一些重要都市的游乐区勾栏、瓦舍的出现,为戏曲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这不仅有利于戏曲的集中表演和传播,也为戏曲艺人提供了稳定的表演平台,促进了戏曲行业的发展。

- 行业组织的形成:如南宋杭州有杂剧艺人的行会组织“排绿社”,还有“书会”组织,书会中的文人与伎艺人合作创作剧本,使得戏曲创作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戏曲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说法解析

- “务在滑稽”说:宋金戏曲无论是宋杂剧还是金院本,都具有滑稽诙谐的特点,以逗乐观众为主要目的之一。这种滑稽表演不仅能够缓解观众的生活压力,带来欢乐,还能够通过幽默的方式讽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丑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例如一些剧目中通过夸张的表演来讽刺贪官污吏、昏庸无道的统治者等,让观众在笑声中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 “唱念应对通‘遍’”说: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唱、念、应对等方面要熟练、流畅,能够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唱念是戏曲表达情感和故事的重要手段,应对则体现了演员的即兴表演能力和对舞台状况的处理能力。只有唱念应对通“遍”,才能使戏曲表演更加生动、精彩,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

-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说:宋金戏曲融合了歌舞、说唱、杂技、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融合使得戏曲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歌舞可以增强表演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说唱能够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使剧情更加连贯和完整;杂技则增加了表演的惊险性和刺激性,为戏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例如《水浒传》中描述的宋杂剧表演,既有歌唱的曲牌,如《朝天子》《朝圣朝》等,又有舞蹈节目《醉回回》《活观音》等,还穿插了散乐、杂技表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金时期的中国戏曲主要有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及相关情况:

1. 宋杂剧

- 《眼药酸》:

- 无明确作者记载。

- 具体说法解析:从剧名可看出其内容与眼药有关,应是围绕售卖眼药这一情景展开的滑稽表演,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幽默的台词来讽刺和调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市井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属于滑稽戏的范畴。这种以日常生活场景为题材进行喜剧创作的方式,为后世戏曲中丑角的表演和喜剧情节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例如在后来的一些戏曲中,经常会有类似的以小商贩、手艺人等底层人物为主角的滑稽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社会百态。

2. 南戏

- 《张协状元》:

- 作者不详。

- 具体说法解析: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这部戏是一出婚变悲剧,讲述了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让观众对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赵贞女蔡二郎》(后被改编为《琵琶记》):

- 原作者不详,《琵琶记》作者为高明。

- 具体说法解析:原剧《赵贞女蔡二郎》是一部婚变悲剧,蔡二郎考中状元后抛弃妻子赵贞女,导致赵贞女悲惨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读书人的功利心态和对婚姻家庭的不负责任。后来高明改编的《琵琶记》,虽然故事框架类似,但将主题改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强调了封建道德观念。这种改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戏曲创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戏曲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变化。《琵琶记》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动人,语言优美典雅,对后世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