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中国陶瓷在形式特点与优点方面各有千秋,具体如下:
宋代陶瓷
- 形式特点:造型上,简洁优美,比例尺度恰当,如梅瓶、玉壶春瓶等器型线条流畅;壶多为长流,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瓜棱形壶身常见。装饰方法多样,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题材以折枝花、飞鸟虫鱼等自然元素为主,纹样秀丽,线条流畅,几何纹较少。釉色丰富,有定窑、景德镇窑的白瓷,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青瓷,建窑、吉州窑的黑瓷,钧窑的彩瓷等.
- 优点:将使用功能、造型语言和制作工艺完美融合,如汝窑瓷器,其天青釉色温润似玉,造型简约却尽显高雅,体现了儒家文化倡导的简洁素雅之美,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让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获得精神愉悦.
元代陶瓷
- 形式特点:造型上,大型器物增多,如元代磁州窑的产品趋向厚重,景德镇的元青花造型也格外硕大。装饰方面,元青花骤然兴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使用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发色蓝艳,有铁斑,常绘制人物、故事等复杂图案。此外,还创烧了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瓷等新品种.
- 优点:青花瓷的出现使陶瓷装饰更加绚丽多彩,丰富了陶瓷的艺术表现力。卵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温铜红釉瓷的烧制成功则在颜色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宋元时期的中国陶瓷制作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拉坯
将陶泥放在旋转的轮盘上,工匠用双手将泥料拉制成所需的形状,如碗、瓶、罐等。这一手法要求工匠具备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以保证坯体的规整和均匀。在拉坯过程中,通过手指的按压、提拉等动作,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造型和曲线,体现了工匠的创造力和艺术感。
利坯
也叫修坯,是在拉坯成型的基础上,对坯体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加工。工匠使用刀具将坯体表面多余的泥料削去,使其更加光滑、规整,达到所需的厚度和形状精度。利坯需要工匠具备精湛的刀工和敏锐的观察力,以确保坯体的质量和外观。
施釉
施釉是在坯体表面涂上一层或多层釉料,以增加陶瓷的光泽度、质感和装饰性。宋元时期的施釉方法有多种,如浸釉、浇釉、刷釉等。浸釉是将坯体浸入釉浆中,使釉料均匀地附着在坯体表面;浇釉则是将釉浆浇在坯体上,通过控制浇釉的速度和方向,使釉料分布均匀;刷釉是用毛笔或刷子将釉料涂刷在坯体表面,适用于一些特殊的装饰效果。
刻花
工匠用刀具在坯体表面刻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如花卉、动物、人物等。刻花的线条流畅、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宋代,耀州窑的刻花工艺尤为着名,其刻花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图案层次分明,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印花
印花是通过模具或印章在坯体上印出图案和纹饰。宋代的印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刻有精细花纹的印章和专门从事印花工艺的工匠。此外,还出现了用模子压制花纹的技术,使印花更加规整、精细.
剔花
先在坯体表面施一层深色的釉料或化妆土,然后用刀具将不需要的部分剔除,露出底层的白色坯体或浅色釉料,形成图案和纹饰。剔花工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常见于磁州窑的瓷器作品中.
彩绘
用毛笔等工具在坯体或釉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和纹饰,然后再进行烧制。彩绘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宋代的磁州窑彩绘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而着称,元代的青花瓷则是彩绘瓷器的杰出代表,其蓝色的青花图案与白色的釉面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镂雕
又称镂空,是在坯体上雕刻出穿透的孔洞或图案,使陶瓷作品呈现出玲珑剔透的效果。镂雕工艺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因为在雕刻过程中容易导致坯体破裂。
装烧
包括匣钵装烧、支钉装烧等多种方式。匣钵装烧是将坯体放入匣钵中,然后再放入窑炉中烧制,可以避免坯体与火焰直接接触,防止釉面被污染,使瓷器受热更加均匀,提高成品率;支钉装烧则是用支钉将坯体支撑起来,使坯体与匣钵底部隔开,防止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