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呼吸越来越快,很快便如拉风箱一样喘息不止。到最后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
必登见他这副狼狈的样子,把自身的威势一收,懒洋洋的说道:“也麻烦师侄你告诉别人,如果不是想和讲经一脉死磕到底的话,不要把主意带到我身上了,我懒命一条,有时也会想我父亲的。”
边说边抬起脚步,后越走越远。
到后来,浩源才隐隐约约听到那么一个声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有知,有见,可若怀精进心,则妄精进,你怎么知见可得无明?只怕是无知则见,知则无明。”
听到这番话,浩源只感觉胸口有些发堵,明心见性,知见,原来还不如不知见。
勇猛精进,原来还不如不知勇猛精进。
“是我浅薄了,只看到几分利益,却妄顾了师伯这个人的性情。”
于是也不顾天色已晚,披着星光踏入了寺里后院,敲响了一个禅房,把今天的遭遇事无巨细的说了清楚。
必颜听着必登对\u0027知见立知,即无明本\u0027这半句话的解释,沉默了半刻后说道:“我不如他。”
“二师伯......”
“你退下吧!”
随着高大影子的退后,整个禅房里孤独的只剩下这么一个人。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其实这句话无论怎么断句都没有错,不同的人看待的事情自然不同。
必颜却在必登身上看到了权变以外的东西。
其实在外人看来,佛教很多经典都是矛盾的,于是就要用到权变,可实际上这是一种先置条件的不同,导致的后面结果的不同。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三界内的佛才是有慈悲的,三界外的佛是没有慈悲的。
别人就会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佛,却是又分三界外和三界内。
难道三界外和三界内就这么重要吗?
确实重要!因为那是先置条件。
读佛经,不看先置条件去理解的是第一层意思,看了先置条件再去理解的是第二重,不需要看先置条件就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重。
浩源读出了必登的性情,必颜读出了必登的意境。
就在这时,必庸缓缓从角落处走了出来。
他看了一眼闭目凝神的二师弟,内心止不住的惊涛骇浪,居然又突破了!
禅修虽然没有境界划分,但是高低一眼便能看出。
山山水水的见解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一旦别人的理解已经超乎了你所能理解的地步,你轻易便能感觉出彼此之间的鸿沟。
一片叶子,有人能感觉到上面的生命,有人能感觉到上面的世界,但在有一些人的眼里,叶子就是一片叶子。
“怎么说?师兄这么晚了,总不会是为了那两张导引图吧?”必颜不知闭目凝神了多久,只知道蜡烛已经燃烧过半,这才缓缓开口。
必庸皱了皱眉头,所以这次成功了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