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也是直视老爹目光丝毫不退缩,回道:“对,咱要打,爹您要是不开心,大不了把我这太子废了。”
朱元璋就这样怒气冲冲的看着朱标:“你确定不改?哪怕咱废了你的太子之位?”
“不改!”
朝臣和各王爷都以为朱标今日绝对逃不脱一顿暴打,却不料朱元璋听到回答反而大笑着拍着朱标肩膀说道:“不错,像是咱的种,不畏强权,当君王的就该这样。觉得对得事情就去做,别管谁反对,标儿不错,将来爹百年之后这位置给你,咱算是放心了。”
朱元璋其他儿子:爹,刚才谁说的改皇明祖训就往死里打? 您这是夸大哥还是夸自己? 我们不是儿子呀?
诸大臣:好吧,这才是正常的,陛下打太子反而不正常。
[而当年的轮子基本可都是木头轮子,车轮之间的距离被称为轨,这也是我们今日车轨,轨道这一词的来源。
而车轮反复碾压会形成两条深深的车辙,马车在进行长途运输的时候,一直沿着车辙行走就会特别平稳,能够减少牲畜的体力消耗和车轴磨损。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车辙的路就走不了,毕竟没有第一个蹚路的人,后人也不会那么轻便,可现成的不走,自己重新走一条出来,既耗时间又浪费体力,还加剧了车轴磨损,成本是不是就提高了?
这平时你出门旅游也就算了,打仗那可是争分夺秒的事情,一刻钟就有可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
而有一个成语叫作车不方轨,形容一条路窄的只有一辆车能够走的车轨。
想象一下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打北边来了个哑巴,两个人沿着车辙碰面了。这个时候谁让谁?
换成今天,单车道错车是不是也挺麻烦的?遇上脾气暴躁的老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下车那是提着棒球棍就上去。
今天错车无非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就是看谁退一下而已,也不是很麻烦吧。
可在古代那可就不简单了,要先鞭打牛或者马用力把车子从车辙里面拉出来,让对方的车先过去。
然后又鞭打牛或马又进入车辙继续行走。
好家伙,果然自古以来牛马都逃不脱被鞭打的命运。]
而只有千万古人疑惑不解道:“牛马不是本来就是需要鞭打才会做活的吗?”
[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改弦易辙,改弦:乐器更换弦,易辙:车子改变道路。
而现在我们也能明白这项政策的意义在哪里了吧?
全国的车轨统一那就意味着全国所有的车压出来的车辙都是一样的,你从燕国极寒之地到达楚国原始森林,只需要沿着车辙行走就行。
而大的层面,全国的车马和资源都可以随着调动,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到了地方又要换一辆车才能继续行走。
车辙这个问题下到会对百姓出行和外出交易有诸多不便。
上到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资源调动投放能力。
现在前线急需百万石粮食,如果没有车同轨,那很可能一个郡就是一种车辙,需要不停的换车搬运粮食。而且你还要能够找到如此多相同车辙的车,不然只能现造。
这样搞下去,要么粮食还没到前线就已经吃完了,要么到前线士兵都已经饿死了。
而车辙对历史的影响直到上个世纪硬化道路、橡胶轮胎的出现才慢慢淡出。
而对我国那可直到解放过后都还在影响着广大交通不发达地区。
而嬴政不仅仅统一了车辙,还兴建了世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秦直道。
有了以上两样,整个秦朝的辐射范围达到有史以来最广。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帝国境内有叛乱发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投放军队进行作战。
据现在科学家考证,秦朝修建的驰道总长大约六千八百多公里,而驰道大家提起来脑海里第一想到就是如今着名的秦直道,八车道高速公路。
而驰道不仅仅有这样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吧?
进入我们四川,用李白的话那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为啥?古时候进川蜀大地最主要的路线就是栈道。
而江南多江河,是不是就要修桥?
而这就成为始皇帝不恤民力的象征,但是还是我们熟悉的清华简。
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秦朝徭役制度,当然仅仅针对秦始皇,胡亥时候多半没有这样,对于胡亥这个人,他哪怕就是把始皇陵挖了,我都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是史书瞎编,在我们认知里,他是真能干出这样事的人。]
胡亥:你不能因为我被五马分尸就乱说,我可没挖!
[原文给大家放在最后,这样大概翻译一下:每户不允许同时征调两人服役;
冬季工作量减免三分之一;
即使是犯罪以徭役抵债的,农忙也有40天假;
随母亲在官府做杂役的婴幼儿,发口粮;
女人做擅长的工作,和男人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