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内阁?朱标绝祀?

“老四!!!”

朱棣见状连忙跪下,早知道刚才就不起来了。

“爹,不关我事啊,我现在什么也没干啊!”

“呵,现在是没干,以后全干了。”朱元璋冷笑着说道。“咱还好奇究竟后来的皇帝是有多废物,让大臣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连史书都可以随意删改。”

“合着是从你这来的。”

“你亲手把杀自己的刀子递到他们手中的。”

朱棣委屈不已:“我也没想到啊,再说了,后辈也说我是把权利紧紧握在手中的。”

朱元璋大骂:“没想到?”

“没想到的事情多了去了。”

“咱也没想到你八百人就能造反成功。”

“更没想到你曾孙能在土木堡把勋贵全部埋葬!”

————

大汉 长安

刘彻盯着朝堂重臣喃喃自语。

“废丞相?”

“设内阁?”

“皇权高度集中?”

众人无语了……陛下,有必要吗?

在您手下当丞相是要赌自己八字够不够硬的……您还嫌权利不集中啊?

上一位权利像您如此集中的皇帝叫秦始皇。

————

大明 北京

朱棣将小朱翻了个面,笑眯眯的望着他。

“宣宗陛下,要不要给朕解释解释?”

“你和你家仁宗陛下该不会连绳子都没给他们套吧?”

“就让他们一口一口蚕食皇权吧?”

朱瞻基努力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爷爷,要不等我爹从太庙回来让他给您解释?”

“我还小啊,我什么都不懂啊。”

“爹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做的。”

朱高煦拍了拍脑门,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怪不得一位是仁宗,一位是宣宗。”

“都是些好庙号啊,文人这是在感谢大哥和大侄儿呢!”

朱瞻基转头望向朱高煦,挤眉弄眼的做出许多表情,二叔,求你了,少说两句吧。

“老二,派人去看看你大哥到太庙没有?”

“怎么半天没回来?别死在路上了。”

说完又让朱瞻基站直身子等着。

“好大孙,乖,等你爹回来,爷爷让你们父子团聚。”

话分两头,大胖左手烧鸡、右手烧鹅,满嘴流油,在太庙吃的不亦乐乎。

————

【而朱标的五个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失踪,就剩下三个了。】

【《明实录》:上嗣位之初正封号改广泽王,以罪免为庶人至是卒。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壬辰,立妃徐氏为皇后。废广泽王允熥、怀恩王允熞为庶人。】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初十,广泽王朱允熥、怀恩王朱允熞奉诏回京。

十一月十三日,二王回到京师,随即被朱棣以“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废为庶人。】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九》:惟长兄未有承祀,其第四子允熙生十四矣,器资端重。今改封瓯宁王,世奉懿文皇太子之祀。于戏。协和之道,睦族为先。惇叙之仁,继嗣为大。展于同气之情,庶尽亲亲之道。】

【永乐二年三月初一,朱棣为14岁的敷惠王朱允熙举行了冠礼,随即又在当月二十七日改封其为欧宁王,奉懿文皇太子之祀。

意思就是今后懿文陵的祭祀工作,就由朱允熙来担任,我朱老四有情有义,可没断了大哥的香火。】

【朱允熥和朱允熞被囚禁在凤阳。

但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燇为“建文君”,意在谋反,朱允熥于是暴卒。

朱允熥具体有没有后代很难说,只有两个半真半假的吴庶人和朱文坤。

吴庶人大概率是真的,朱祁镇复位之后进行赦免,允许其家人正常生活,但还是有进行监视,毕竟他们这一脉可是有皇位继承权的,要是有野心家拿他们造反就不好了。

吴庶人这一脉很可能随着时间飞逝,既是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也为了安朝廷的心,很可能没有沿用朱姓。

而朱文坤大概率是假的,出自近代王丕煦、梁秉坤等人编纂的《莱阳县志》卷末附记:

“懿文太子后裔--明吴王允熥为懿文太子标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国,及靖难师入京,降为郡王,其年九月,又废为庶人,永乐十五年暴卒,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及长,惧祸。

洪熙元年,潜走邑下夼(kuàng),今其村称朱家夼,朱氏约百余家人。”】

【朱允熞则和朱允熥先后暴卒,后代并没有记载。】

【《明实录.卷六十二》:夜邸第不戒于火,王惊仆地久而始苏,上命医亟视之竟成疾而薨,时年十六。上深悼之,赐祭谥哀简云。】

【永乐四年十二月二十六,府邸发生火灾,朱允熙被活活烧死,年仅十六岁。谥曰哀简。】

【后代并没有记载。】

【所以史学界一般默认朱标绝祀。】

————

大明 应天府

朱标伸手指着朱棣,颤抖着身子,抖动着双唇,半晌说不出话来,泪水从眼角滑落。

大喝一声:“老四……绝……”

一口黑血喷涌而出,直挺挺的往后倒去。

朱元璋连忙扶住大喊道:“太医,太医。”

又抱着朱标泪水喷涌而出:“老大,标儿,你别吓咱。”

朱标瞪大双眼,一脸的不可置信,口角鲜血流出,话也说不出来。

朱元璋怒火冲天。“来人,把朱棣给朕关进大牢去。”

“拔掉他的衣服,给朕丢到最脏最臭的牢房去。”

“现在,立刻,马上。”

文臣武将跪倒在地,忑忐不安,太子殿下,您可千万不要有事啊,您死了,我们全都要陪葬。

徐达悄悄朝朱棣投去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朱棣呆呆的站在原地,任由锦衣卫脱去他的衣服将他拖走。

我将来怎会如此行事?

怎会如此啊?

————

大明 北京

朱棣又是一把抢过姚广孝的佛珠,喃喃自语。

“大哥,真的都是意外啊。”

“你可千万别怪我啊。”

“年少的我啊,委屈你了。”

————

大唐 长安

李世民头瞬间不疼了,一拍面前的桌案。

“够狠,朱棣真够狠的。”

“起居郎,待会将这段故事交给建造皇陵的人,让他们给朕刻在皇陵里面。”

魏征向前一步正要开口。

“玄成,朕在皇陵里刻这个违反大唐律法了吗?”

“违反礼制了吗?”

“朕怕将来死了无事可做,将这个当话本小说看,不行吗?”

“朕连死后留点乐子看都不行吗?”

魏征刚想开口,又行了礼退了回去。我总不可能说陛下就是等着后辈所谓的考古打开皇陵让后世全天下都知道吧。

说出来不成了咒陛下死后被人挖坟掘墓了?

不过嘛,鱼死网破。魏征又行了个礼。

“陛下,确实不违礼制。”

“合乎礼制。”

“陛下最遵守礼制了。”

李世民:礼制?礼制?李治!李治!

啊,头好疼,魏征你个老匹夫!!!

PS:第一章就打了补丁,他们能听懂后辈说话,所以不要说唐朝口音和现在不一样。。狗头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