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的阅卷官们,正加班加点的批阅着试卷,今年的县试的试题,出的偏不说,就是题目也十分有难度,遂交上来的试卷也都不尽人意。
就是最简单的默写都有许多学子,没有默写出来,更别谈让其解释其含义再阐述论据和观点了!
大多数考卷的论述,全都是泛泛而谈,有些想法看起来可谓愚蠢,天真!
若是真靠这些不事生产的学子,所述法子去解决旱情,怕是旱情还没来,因着这些措施就能将百姓们逼入绝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阅卷官看到一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言之有物的试卷出现在眼前时候,只觉得眼前一亮!
虽也有几分匠气,但在这一众文章中已可拔得头筹!
在诸位阅卷官都传阅过后,有人提议道:“快将这人的诗作找来看看!”
这时候的县试并不糊名,这种弥封制度只在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中才会出现,例如乡试、会试。
因而方才传阅过试卷的阅卷官都知道这篇文章出自谁之手!
众人一顿翻找,忽的一人高喊,“找到了!”
一旁的其他阅卷官,纷纷凑了上去,想要看一看这人的诗文做的如何,若无意外,这县试第一场拔得头筹的的人选,非这位学子莫属!
只是凑在一起看诗文的阅卷官,半晌没吱声。
坐的稍远一些的人忍不住催促道:“哎呀,你们到说一说如何啊!”
阅卷官将手中的试卷传递了过去,颇为惋惜的道:“可惜了,这诗作就是中规中矩了些!”
其他接过去看的阅卷官看了看,赞同的点了点头,“我这儿倒是有两份诗作,做的很是不错,诸位看一看!”说罢,将手中宋之、陈明远的试卷递了出去。
于是大家开始传阅,点评起来!
原本陈云右完全可以凭借那道论述,可以得个第一的,偏他的诗文却又中规中矩,还是差点意思。
究竟谁人可得第一,诸位阅卷官开始有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