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活儿最累腰,插上一天,腰就像断了一样。插秧时,最大的享受是伸直腰站一会儿,那种幸福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就是“双抢”。一直忙到将所有的秧苗插下去,腿疼得数日后才好,稻谷在门口翻晒,老人们举着长长竹竿开始“哟嘻、哟嘻”地赶麻雀,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往往要等到八月中旬,“双抢”才真正结束。这时,每个人都被晒得黑黝黝的,跟非洲人无异。
好在从2000年以后,我们南方一带就只种中稻了,一年种一季,不会两季了,也有种两季的农户,很少了,受天气气候影响,国内之前还有三季水稻的地方。
现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还请人或者用机器栽种,自然就不用“双抢”了,“双抢”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那种刻骨铭心的辛劳,大多数人已不愿提及。
再说割谷子的事,一般在七月,田野里的稻谷成熟了。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微风拂过,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金色稻浪,看起来就是一幅动态的田野图,还专门有一首金色麦浪的歌曲形容稻谷成熟季。
天蒙蒙亮的时候,各家各户就开始出门啦,要去收割稻子了,再不收割稻子就成熟过头,禾叶会断折下来,就不好割了,那时候的人们晚上没有娱乐活动,睡的早,也起的早,学生也是,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上早字。
收割稻子的时候,要弯下腰用镰刀一茬一茬地割下稻子,割完一整块田,腰都酸了。然后,要把一把把的稻子放进脱粒机里脱粒、装袋绑好。
一袋一袋地扛上拖车,用力拉回家,到家还要一包包扛到楼顶,晒在地毯上。那时候是真的很辛苦,夏天的太阳是热烈的,尽管刚过十点,阳光就很晒人了。在空旷的田野里,整个人都暴露在阳光下,脸上的汗滴顺着脸颊滴到稻子上、田地里,背部的衣裳已经湿透了,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汗流浃背!整个人又累又渴又热,难受得不行。下午,人们三点多就去割稻子了,一般割到天黑,再也看不见路才会回家。那时候小孩放学就要在家做晚饭,等大人回来一起吃。
但是,这是我小时候收割稻子的场景,现在都不一样了,收割稻子不再需要拉脱谷机,不再需要人们一茬一茬地割,而是来了一台又一台的收割机。
收割机很大,一块田,一块很大的田,就七八分钟就可以收割完,人们只需要拿袋子去装,然后,用摩托车拉回家,用小型升降机升谷子上楼顶,整个收割的过程省时省力,不再被晒得汗流浃背,不用扛着很重的稻子爬楼梯!对了,耕田也不再用耕牛和爬犁,而是用打田机,打出来的田泥更细更好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