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它们光芒闪耀,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立下不朽的功绩, 在这个劳动的时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老农具吧~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它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
犁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主要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犁主要有铧式犁、圆盘犁、旋转犁等类型。
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经过历代发展,犁的结构和材质逐步优化,使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在犁地松土之后需要将土壤弄得更细致才能播种耕作,这个时候便会用到“耖”。
农家犁的木材,通常是杂木。杂木非常硬实,耐磨耐用,扬州一般用的是榆树”各地用的木材不同。犁有犁梢(人把着犁的地方)、犁刹垫、犁底、犁辕、犁铲、犁壁、木镵(安装犁铲的地方)、犁舵(方便牛掉头转弯的构件)、牛套(曲轭,架在牛脖子上的弯曲的木构件)等。
比较好的曲辕犁,犁梢、犁辕和牛套等构件,肯定都是天然形成的造型。
犁刹垫不是让犁和牛‘刹车’的,而是可以调整犁辕高度的构件。通过调整犁辕高度,可以调整牛翻耕的土壤深度,“比如有的地方黄泥土太板结了,翻耕太深,牛就会拉不动了,必须要翻耕浅一点。
家里除了犁,还有耙,犁是翻耕土壤的工具,而对水田来说,土壤翻耕后,还需要平整,这就离不开耙了。当然,在没有机器的时代,耙也主要靠牛拉。耙一般有2米多长,上面两侧各有13个耙齿,推平整田的时候,人站在上面(可一人也可两人)。这种木制的耙,是平整水田用的。还有一张铁耙要短小一些,平整旱地用。
自从90年代末期有机器耕田后,很多人家的犁头都当柴禾烧了。耕牛也有的卖掉了,但大部分农户都有保留犁耙等农具,偶尔小规模的耕种还能用下,集体养牛的农户也少了,农户进城打工,老弱妇孺看牛也不够人手,最主要是不用牛耕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