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自然现象与现在有什么不同,风雨雷电火跟现在有什么不同,估计很少有人关注过,尤其是城镇现代化时代,基本上都忽略了,现在出现的除了天灾就是人祸,小时候出现的是天灾,少有人祸,至少80年代出生后的孩子很难遭遇自然天气的人祸,越不发达的时代很难激起人祸,工业化越发达的时代,容易出科技灾害,话题敏感,不便多谈,朋友们可以自己想象,对比现实中发生的火灾和各种事故,米云只回忆快乐和正能量的记忆,穿插一丁点阴暗,光明和黑暗是对立的,从黑暗中走向成熟走向光明是人类的追求。
本章节回忆的主要是小时候的风,风有冷风和热风,就像现代社会用的吹风机一样,小时候父母就告诉过米云热风和冷风的故事,就和现在的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一样,夏天也会有热风和冷风。大自然送给我们的就是冷风,在酷热的夏天,迎面吹来一阵凉风,是不是会觉得非常凉爽,就像在40度的高温下,突然下水的那种凉爽刺激,午间下水,谁都会非常冰凉,下午五六点下水,水温都还是温的,这就是自然现象,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肯定能知道。
大自然吹过来的是凉爽的风,电风扇吹过来的风还是炎热的风,经历过的朋友一定会深有体会,手摇蒲扇吹过来的风还是热风,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乘凉,只要不是大自然赐予的风,都会是热风,不管是电风扇还是手摇蒲扇的效果都一样,后面的空调冷气确实能让人感觉到凉爽,在房间吹空调确实能凉爽,但你走出空调的房门一秒,就会明显感觉到不适,而且长时间吹空调还会干燥,各种不适,冬夏吹空调,很多人都会配置加湿器辅助,这样就避免了干燥的不适。
米云的小时候也没有空调,只能吹落地伞,和小风扇,那时候的科技还没有现在的空气循环扇,每次主要还是手拿蒲扇和小扇子扇风,越扇越热,总是难入睡,大人们只能说心静自然凉,没有别的办法来安抚,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经历了无数个夏天,总结出了各种避暑的土办法。
记忆中夏天的风是清凉的,非常的凉爽,一阵风飘过来,比吃了蜜糖还甜,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风的地方,都会停留一会儿,树荫底下是最容易感受到风的地方,尤其农忙季节,挥汗如雨,一阵风飘过来别提多带劲,瞬间就加满血的感觉,夏天最希望起风,尤其是中午和晚上的时间,那个时候心情最为烦躁,最需要凉风袭来。
冬天的风就是灾难了,本来就天寒,一阵风刮过来,脸刮的轻疼,尤其是骑自行车上下学路上,碰到逆风,骑车要花更多的力气,骑的汗流浃背,还好那个年代,大家身体健康,体质都不错,又冷又饿还热,流汗后也不容易感冒,顺风骑车还好,衣服吹的飘起来,不用脚踩踏板,只需要掌握自行车龙头,厉害的同学还把脚放在自行车龙头上,把自行车当帆船用,就在那个三四里路回村的河提上,同学们都炫耀着自己的车技。
大人和小孩都怕北风,因为米云的家乡北风就是大风和冬天的代名词,凌烈的北风呼呼的刮着,像是在向人们示威,一股接一股的向我们涌来。路旁的树可遭了殃,被吹打得东倒西歪,像喝醉了酒似的。一些刚种下的小树也经不起风的考验,毫不留情的连根拔起。就连平时不起眼的塑料袋也不放过。小草也成了风的脚下石,被风压弯了腰也不敢作声,北风意味着寒风,一场大风刮过,满地的树枝和树叶四处游荡。
寒风刮过,树枝摇曳,寒风吹来,湖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刮风下雨的天气,米云也会经常去钓鱼,不会因为水面波涛汹涌,就放弃了钓鱼,在米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能钓鱼,天气好可以钓鱼,天寒地冻一样也能钓鱼,文章末尾重点回忆钓鱼故事。
秋冬就怕大风,米云小时候总觉得大风能刮翻小木船,还好没有翻船过的记忆,米云记忆犹新的就是站在河边等船过河的时候也是最冷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会让人打冷颤,浑身哆嗦,尤其是早晚等船过河的时候,有时候被学校赶回来拿学杂费和附加费回村,第二天清早从家里往学校赶,就得早晨五六点起来,夏天还好,不怕冷,有时在渡口都看不到对岸,大雾遮挡住了近二百米宽的河道,船家也没有办法,只能在河道两岸弄一根长绳子连着两岸的石头,然后拉着绳子过河,不用划桨,米云上学常用的渡口在六组,那是一条小木船,船上一般只能拉五六人左右,船很小,如果同学多的时候,一般要等下一渡船。
米云记得700米处的一组渡口用的是机械化船,那个船大点,还是铁皮船,不过米云十几年也只用了十来次,九成的时间都用在六组渡口上,坐船不用给钱,因为大人都会承包学生一学年的坐船费用,船主基本不收本村学生的钱,只收外来人员和大人的过船费用,村里两个主要出村渡口都是默认的,不知道多少年了,可能米云的父母辈就是这样的,他们也是这样过河出村上学。
骑车上下学遇到大风或大雨天气还好说,咬咬牙,坚持一下,很快就能到达学校和家里的目的地,但米云的记忆中还有二三成的时间是走路回家和上学,不知道当时走路的原因是什么,车坏了,还是其他原因,全程也就十几里路,不到二十里路,骑车路程40分钟左右,步行路程也就一个半小时左右,不到二小时而已,碰到不好的天气,就比较作孽,就和难民一样,饥寒交迫,又冷又饿,艰难的结伴迈步走向回家路,碰上刮风下雨天气,就只能艰难前行,一两个小时的回家路,你能想象有多么难走,还只能走大路,不敢走近路和小路,实际上近路也近不了多少,就是个心理安慰,抄近路也就能节省一两公里距离。
漫长回家路上,不是脚累,主要还是肚子饿,下午五六点回家,到家七八点左右,到家基本上都是天黑了,那时候全靠一众小伙伴相互跨白话前行,在村渡口开始慢慢分别回家,一路回家路,一路相互依依不舍的告别小伙伴,因为很多伙伴,一周也就放学回家的那天能见一面,米云初一,他们五六年级,米云六年级,他们五年级,也有比米云高一年级的几个学长一路同行。那个年代上下学的零花钱不多,一两小时左右的上下学路上也不会买零食吃,哪怕穿过一里路左右的街市,看到零食和吃的也就能过过眼瘾,开启望梅止渴模式,尤其放学回家路上不可能还有钱,上学半周,零花钱就基本花光了,不可能有多余的资金坚持到周五放学回家来花,不止米云是这样,同村的十几个伙伴也是如此,不管家里条件好坏,钱财都留不到放学回家,那时候学校里都有小卖部,多少零花钱都能提前花光。
米云可以暴露一点隐私,说句玩笑话,也是实话,米云周日去学校,周五回家,有很多时候周日就花光了一周的零花钱,然后周一到周五买菜都是赊账,一日三餐的菜都靠赊账,学校小卖部和外面的小卖部都可以赊账,尤其我们住宿的学生,他们都比较熟悉。周日去学校,周日就能花光一周的菜钱,然后周三去前吃自己从家里包的盐菜、腌制菜和炸辣椒,油炸蚕豆和鱼,找同学匀点菜,自己带的菜吃完了,就只能吃光白米饭,实在吃不下,就去小卖部和卖菜的农户赊账,然后第二周过来上学的时候还账,然后循环的赊账,周而复始的完成一整学期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