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皇商

不见长安 家中小五 3261 字 2天前

见张伟拱手行礼,黄华急忙起身回了一礼:“张大人客气了,我这官职当不得数,不过是在钱公公和几位贵人手底下讨口饭吃,说穿了,也就是个给人四处跑腿办事的掌柜而已。”

别看黄华嘴上说的很谦虚,但你可别当了真,能搭上一位税监的门路,背后肯定不止这点关系,更何况他这朝服冠带是奏报内庭赐下来的,说明是报给皇帝杨开隆点了头的。天底下商人那么多,可不是人人都能让皇帝听过自己名字的,这就算在宫内挂上号了,对黄华更准确的称呼,应该叫做皇商。

孟季裕:“话虽如此,于理,我们还是要称呼你一句黄大人的。”

既然黄华有从六品的官职在身,品级较低的张伟就不再适合开口了,只是孟季裕的话说的也很有意思,这于理,我们是承认了你的官职,但于情呢?别忘了你只是一个名誉官,算不进朝廷正规的权力体系中,我若非要耍手段给你穿小鞋,你还能事事都告到皇帝面前不成?

黄华无奈地笑了笑,表情显得有点落寞:“常言道,民不与商斗,商不与官争,二位大人何必如此较真呢?”

这话其实黄华只说了一半,因为商不与官争的下一句是花小钱破大灾,很明显,黄华在暗示他们,他可以付出代价。这就让张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黄华的背景和势力都不小,就算他不想惹事,怎会如此轻易就向孟季裕这个太守低头了呢?

孟季裕淡淡一笑,对着门外唤了一声:“来人,去把人带上来!”

张伟疑惑的看了看孟季裕,这也是自见面起,孟季裕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张伟又看了看黄华,虽然他掩饰的很好,但从那微微攥紧的手指可以看出,他紧张了。

很快,孟季裕的随从便押着一人上来了,张伟见到那人便挑了挑眉头,呦呵,还是个熟人,黄世明。与上次相比,黄世明显得狼狈了很多,整个人披头散发的,屁股上还有个脚印,看来没少被人招呼。

孟季裕:“人就在此处,全须全尾,毫发未少,但据码头灾民口供,此子深更半夜出现在那里,着实可疑,案件水落石出之前,怕是不能跟你回家了。”

“三伯...”

黄世明可怜巴巴地冲黄华唤了一声,可得到的只有黄华的怒火:“闭嘴,我跟二位大人在此议事,有你说话的份吗,跪下!”

不得不说,黄华平时虽然一直是一副笑呵呵的老好人形象,但板着脸发起火来的时候相当吓人,黄世明吭都不敢吭一声,直挺挺地跪下了。

“唉,哪家都有不成器的孩子,本想着让他出去做事锻炼一下,没成想竟背着家中长辈惹出祸事来。”黄华长叹了一口气,随后目光真诚地看着孟季裕说道:“孟大人,这码头本就该归朝廷打理,在下已准备好相关事宜,只待大人派人接收便可。”

“如此甚好,那码头之前弄得不清不楚的,现在收归郡守府管理,日后想来会好上许多,至于令侄的事,”说到这,孟季裕看向正在一旁偷闲吃菜的张伟,将皮球踢给了他:“张郡尉,此事本该你管,你说该怎么办吧?”

好处你拿,坏人我做是吧?

张伟无奈地瞥了孟季裕一眼,放下筷子正准备开口,黄华抢先说道:“张郡尉,去年我在洛阳做生意时,曾特意去了长安一趟,逢年过节的,总要拜访下长安城里的贵人,犹记得长公主待人和善,时至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什么鬼,这家伙,也是长公主的人?

张伟看了一眼旁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模样的孟季裕,这才试探地问道:“不知黄大人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下想说的是,张大人,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黄华也看了一眼孟季裕,见他毫不关心,便稍微压低了声音说道:“真算下来,其实也是半个自己人,还望您高抬贵手。”

这下张伟犹豫了,那天晚上的事,这黄世明明显参与颇深,否则以孟季裕的为人,会无缘无故将他抓了来?别的不说,若是能坐实黄世明谋杀官员的罪名,你别说一个码头了,孟季裕能把黄家的底裤都给他扒干净。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从孟季裕的态度来看,他们手中没有证据,否则也不会仅将其当做筹码来使用。最麻烦的还是黄华的背景,真撕破脸了,先不说那位南郡的税监钱公公,怕是长公主那里张伟也是不好交代的。

于是在斟酌一番后,张伟开口了:“为朝廷做事,理应公私分明,我还是想先听他说说当晚的情况,免得出了冤屈,如此一来,于公于私我也好有个交代不是。”

黄华:“张大人说的是,世明,今日你给我就在此处,把那晚之事明明白白说个清楚,敢有隐瞒,就算你父亲是我亲兄弟,这事我也不管了!”

“都出去,任何人不得进来。”黄世明委屈巴巴地还未开口,孟季裕便先开口命令道。等到包厢内只剩下他、张伟、黄华和黄世明四人后,孟季裕又恢复了那副神游天外的模样。

“多谢孟大人。”黄华道了一声谢,刚才关心则乱,险些犯下大错,黄世明要说的事,若是被外人传了出去,可是有不小的麻烦。

见所有人都盯着自己,黄世明跟倒豆子般,将实情一五一十地都说了出来,其中就包括蔡培谋划杀害张伟、纵火烧毁棚户区和折冲府劫走刘春利的事。黄世明也没想到,自己仅仅是想搭个顺风车,除掉那个经常跟自己唱反调的刘春利,结果竟能惹出这么大的祸来。

可问题是,皇宫内那么多嫔妃、宫女和太监,吃穿住行各式用具加上俸禄,逢年过节时不时还得赏赐一番,内库和内藏库每年就没剩多少结余了。于是皇帝们就各种另设官职,派人专门去民间给自己捞钱,近水楼台先得月,太监就成了出任这些官职的优先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