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也有个妙事,那就是曹丕伐吴,龙舟翻了不说,
还被徐盛的疑城吓回去了。)
朱治的儿子朱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小和孙权一起读书,
虽然不如孙策周瑜总角之交,
但也是深厚交情。
再说本地的朱家,
作为牌面的朱桓也更无需多言,
沙场宿将,
虽然现在的他还没打出历史上吊锤曹仁的战绩,
但是他的能力有目共睹,
此时在濡须口,作为周泰副手,
参议兵事。
至于其他子弟也不乏出众之辈,
张温的玩伴朱据,
此时已投身军伍,
转战江东,荆楚各地平定贼寇,
为人轻财好义,很得兵心。
文武兼备的朱家,
换作张裕是孙权,也要忧惧几分。
而顾家则干脆是另一个问题的极端,
比起朱家文武均沾,
顾家就不一样,
安安心心只走文臣的路数,
然后顾雍不知不觉就是世家文臣之首,
跟他同一辈的如张裕叔父张允之流该退的早退了,
唯有这位一直稳居庙堂,
一是顾雍名望很高,他是蔡邕弟子,大儒名声,
孙权需要名士。
二是顾雍治政,确实能力顶流,
他从合肥县长,干到会稽郡丞,
直到现在正式做了会稽郡守,所至之处,
民心所向。
三是顾雍上表,从来不会直抒胸臆,
旁敲侧击,等了解孙权心思后,才表达意见,
这也是历史上他能给孙权这种厚黑之人,安稳的干了十九年宰相的原因。
这种表达意见的方式,
实在是太符合孙权的心意,
天天都是张昭虞翻之流,
为了维持形象还不能发火,
有顾雍这种贴心人,孙权哪能不欣赏。
哪怕不在中枢,
孙权有时也会书信问询一个顾雍的意见,可见倚重。
不过也就正是这些国之栋梁,
现在都成了孙权最头痛的事情,
不然学小霸王快刀斩乱麻,
痛快就完事了。
“向南而行,
自然是以吴郡为先。”
孙权摸摸胡子,胡子自然不会是紫色的。
“君理伯父是我大吴老人,
最通情理。
子茂前去说项,想必能马到功成。”
听着这话,
张裕都有揍孙权的冲动。
通情达理,
那你怎么不自己去说,
你还是朱治从小看着长大的,
你自己去动之以情,
那不完美。
诽谤的话放在心里,
张裕开口要说正事。
“那就是行封赏之实,
罢无用之官了。
如果说的通就软着来,
说不通那我是不是就要来硬的了。
我要真把事情做了,
吴王不会来个杀子茂以谢天下吧。”
“这是什么话。”
孙权大笑起来。
“就算子茂把天捅个窟窿,
孤都站你这边。”
孙权只当张裕这话是怕担不住后果,
所以给了他个保证。
张裕则是眼神凛然。
“请容许在下回去思索几日。”
他直接打断孙权想要看开口的心思。
“吴王放心,此事在下应承了,
只是要想些对策。
这几日吴王可以安排好各人的封赏,
让我好行事。”
孙权听了这番话,也是点头,
张裕又不可能跑走,
他要敢称病,
孙权亲自都要将他从榻上拉下来。
“明面上孤无法大张旗鼓,
但是你若有有要求,
孤都会满足。”
张裕点头,同时问了另一件事。
“此事虽是由在下一马当先,
但也不至于孤家寡人,
私下里总有人帮扶在下一把吧。”
孙权点头。
“子瑜,敬舆,(诸葛瑾,刘基)
都知晓此事,
会暗自帮扶。
幼平,子明(周泰,吕蒙)也会限制军伍,
以助子茂伸展。”
“足够了。”
周泰督濡须口,
吕蒙督南郡,
有这二人压着,
动一动军伍倒是不难。
就是刘基诸葛瑾,
虽说也是重臣,还真不好帮忙
因为问题的重心从不在军,
而是吏。
乱世武人腾飞,
现在南北对峙,逐渐安稳,
文治肯定要压倒武功。
孙权头疼,何尝不是怕朝中大事被人垄断,
最后要是架空他这个吴王,可就头痛了。
张裕此时也顾不得孙权怎么想,
他答应此事,
倒也不全是骑虎难下,被逼无奈,
而是心中有个设想,
想借这个机会试他一试,
就算真出了问题,
不还有大吴王兜底吗,
那就放手去做吧。
张裕摩拳擦掌,
安静太久,也是该好好作妖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