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某些从来不知疲惫为何物的究极卷王。
苏轼乍然出声,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不少陷入疲惫期的帝王都不由得精神一振,再次坐直了身子。
方才诗文比拼上,就算记不的旁人,也不会有人认不出苏轼和李白这二位大名人。
宋仁宗笑的跟弥勒佛一样,满脸慈和的看着苏轼,连声道。
“爱卿只管慢慢答,不要有压力!”
苏轼拱手谢过仁宗,目光像是遥遥看了一眼下方,这才慢慢开口。
“臣这一策,想要献给……”
帝王们各个竖起耳朵,清咳了几声做矜持状。
苏轼目光从帝王中划过,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停了一下,最后,竟然缓缓落到了其后隔了几位的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大唐,玄宗陛下。”
“……朕?”
李隆基睁开眼睛,实在掩盖不住诧异震惊,甚至都有些受宠若惊。
作为天幕曾钉上过半个耻辱柱的皇帝,选择他作为献策对象的士人实在少之又少。
自然,比他待遇更差的也不是没有,毕竟他只是半个……
更不必说玄宗一朝本就是唐盛极则衰之势,要想在此处献出挽大厦将倾的策论,何止难上加难。
苏轼一抬手,从袖子里取出厚厚一摞纸,双手奉上。
“臣的题目是——唐衰于安史之乱,实然病根积蓄已久,何解?”
他说,“幸甚,臣算是取巧,曾因对李太白前辈的憧憬,对玄宗一朝前后多有了解,故从各地方行省的‘制策’上对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因篇幅较广涉及较多,故而多花费了些时间。”
李隆基看着苏轼手里厚厚的一叠纸,有一刹那觉得有些头晕目眩。
纵然是方才殿前对答的学子,也多数是口述由天幕记载,只粗粗提出了些框架。
可苏轼手中这一叠,显然绝不只是什么框架,而是切切实实的可以落实的制度政策啊!!
这恐怕是当真全然量身定制,所费苦心,甚之远矣!!
仁宗见这一幕,颇有些慨叹。
“子瞻在‘制策’一科,可是我朝绝无仅有的三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