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此看重小婿,实令小婿感激涕淋,不过小婿如今经营开发这上海县的工作都还没有进行过半。”
“小婿还有许多的想法和点子,都想要利用上海县如今的基础,继续推行。”
听着一脸为难之色的常二郎的解释,老朱抚着长须,良久这才释然一笑。
“好好好,既然你能够有这份心,老夫自然是大力支持。”
老朱转身登车之后,汤和拍了拍常老二的肩膀,又朝着这小子翘起了大拇指晃了晃。
想想又叮嘱常二郎,多多与自家老二书信往来,提点下那个孽畜别成天瞎鸡儿浪,老老实实做点正经事云云。
常二郎自己是拍胸口保证一定经常跟汤老二鸿雁传书,交流感情。
看着那辆马车,驶离了县衙,渐行渐远,常二郎也是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老朱已经决定不再停留,从上海离开之后就会直接回京师。
毕竟常二郎交予他的那些活字印刷术,以及搞《大明日报》的各种先进理念。
都已然让老朱迫不及待想要尽快地推行与实施。
争取能够赶在明年开春会试之前,让《大明日报》能够刊发天下。
顺便将大明科举制度深化改革的原因与一举刊发在《大明日报》上。
如此一来,兴许会惹得那些科举强省,例如江西、浙江、直隶等地的读书人的强烈反对。
可是,却会获得大明绝大部份地区的读书人的拥戴和热烈欢迎。
过去,朝廷的官吏,绝大部份都是出自于这些科举强省,一旦科举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之后。
那么,大明的官吏的录取范围,则能够很轻易就扩张到全国范围。
如此来来,十分利于大明王朝凝聚天下人心。
读书人对于朝廷也会感恩戴德。
老朱甚至已经考虑,到时候自己刊发科举制度深化改革之时。
一定要找一些有名望的文人雅士,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偏远省份的读书人和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