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粮荒5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1176 字 1个月前

实打实的12艘海船,实打实的满载,实打实的全是大米!

五天后,当最后一艘海船卸完大米升帆缓缓离开码头,杭州城里的粮价也连续五天没上涨,但也没落,好像在观望。

但随着杭州提督织造周贵的一纸布告贴出,粮价应声而落,短短半日就把之前半个月的涨幅抹平了。即便如此,城中大小米店还是门可罗雀,再也不复往日繁华。

布告内容很简单,只说了一件事。从即日起,城内两座粮仓和城外四座粮仓一起开仓平粜,但不是卖粮,而是用南洋、西洋所产本年稻米,以一斤比一斤半的价格换取民间陈米、陈粮,只要不霉不腐几年的都成,为期一个月。

更多的大米则被装上漕船,沿着运河上溯苏州、无锡。那边的米市更大,云集了各地粮商,还有不少愿意帮朝廷向灾区运送赈济粮的商人。

有人换吗?第一天没几个,第二天零零散散,三日之后就得排队了。这笔账谁都会算,如果按照目前的价格把手里的存粮换出去,价格基本和去年秋天持平。赔钱是肯定的,但只要买的时候价格合理,再加上陈米换新米,也不会赔太多。

不换当然不会赔,可剿匪提督衙门的总理在码头上和杭州提督织造、杭州知府说了,他们的船队不能久留,马上还要去南洋继续运粮。

那边收购的粮食已经把码头附近的仓库都塞满了,按照一个月一个来回算怕是得运到冬天,要是赶上气候不适宜航行,没准春节都要在海上过了。

杭州知府当时就问了,南洋和西洋各国确实盛产稻米,可他们也得吃饭,不可能都卖给大明,突然间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粮食。

剿匪提督衙门的总理回答得很轻松,这批粮食不是临时抱佛脚,从景阳三年就已经有佛郎机商人在各地用白糖换粮食了。据说价格很低,两三斤绵白糖就能换一石当年的大米,要不是需要存储和运输,几乎就和白给差不多。

当时跟随知府和提督织造在码头迎接船队的官吏不少,听到提督衙门总理这番话的也不少,差不多发酵了四五天,粮食的来源也就不是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