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频婆果的解释却转向了另一方向,佛经翻译者将其视为佛眼果,并将我国原产的苹婆错误地等同为频婆果。
苹婆,作为梧桐科苹婆属的常绿乔木,其果实形态独特,色泽鲜红犹如眼眸,广泛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
因宋代西域与中原交流稀少,真正的苹果自唐代后便鲜有进贡,故而当时所称的频婆实则指的是苹婆。
来源网络
到了元代,随着元朝的建立,疆域辽阔,一些产自中亚的改良水果被进贡到元帝国,因而苹果随之被引入广为栽培。
明代杂剧作家朱有炖的《元宫词百章》:兴和西路献时新,猩血平波颗颗匀。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时宣赐与功臣。
猩血平波就是苹果。
宋代被断了的类似林檎的苹果,又被进贡给中原,并且从此被栽种。
又由于是西域进贡,并且在唐代就有记载頻婆果,但由于苹婆已经被指为梧桐科植物,因而只能平波等音译的办法来叫这种水果。
到了明代,苹果被广泛种植,此时出现苹果一词。
苹果正式成为名字,苹婆则指另一种植物果实。
林檎由于是我国原产,并且分类详细,因而延续了旧的名字。
在明代,林檎已经和苹果、苹婆分道扬镳了,并且各有所指。
历史上中国本土栽培的苹果,果质绵软,故又称绵苹果。
晚清时期,西方人带来了他们的西洋苹果,绵苹果则被称为中国苹果,绵苹果的果肉绵软易烂,而西洋苹果则较为清脆。
后来西洋苹果在我国普遍种植,替代了绵苹果,林檎一称则逐渐消失。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以红富士等又大又红的品种,无论外形还是滋味,都和古代苹果,区别较大。”
来源网络
吃不饱的大可爱:苹果不能说认不出来,但大概率无法接受味道了。
彩云之南:平安夜外国人不吃苹果,但中国人吃。
言不由衷:长这么大,还没吃过绵苹果呢。
十万伏特:有时候,市场的选择,已经证明了它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