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论功行赏

作为王爷,他不能加官的情况下,就只能进爵了。

进爵就只能是从二字王升为一字王。

而且这个进爵的赏赐不能由皇帝说出来,在大康,一字王还有一个说法,叫一字并肩王,意思是地位可以和皇帝并肩。

皇帝不在京城的时候,只有太子和一字王有资格监国。

目前大康的一字王只有大皇子这个吴王和二皇子这个楚王,急着站队的大臣们,也是分成了这两派。

如果皇帝亲自开口,封杨盛为一字王,那么朝臣肯定会猜测,乾德帝是不是打算将来让杨盛继承皇位,就会在朝堂之中形成第三个派系,不利于朝堂的稳定。

“儿臣以为,父皇可以给三弟加爵位。”

大皇子站出来替杨盛说话了,虽然内心不乐意,但是这事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不如表现得大方一些。

反正杨盛身上流着羌人的血统,朝臣们并不是非常待见他,威胁倒不是很大。

“儿臣以为,不但要给三弟加爵,还应当给三弟封地。”

二皇子同样出来给杨盛说话,有封地是好事,但是想要争夺皇位,有封地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给了封地,到时候去封地上,接触不到朝堂的核心,就没有威胁了。

他们二人说完,各自底下的官员,纷纷附和,出奇的一致,没有产生分歧。

“王爱卿怎么看?”

乾德帝看向宰相王安仁。

“回禀陛下,微臣认为,吴王殿下和楚王殿下所说非常合理,武定王殿下之功劳,当得起如此的赏赐。

只是武定王殿下,行军打仗在行,治理封地上恐怕经验尚缺,微臣以为赐给武定王封地之后,还应当让王爷在京城各部学习一段时间,才能把封地交给殿下管理。”

进爵,给封地,一点都不过分,不过宰相还有别的心思。

他在南方的时候,听说了这次杨盛在河间省赈灾的事情,他觉得杨盛不但在军事上有造诣,在为政上,也可圈可点,可为明君。

四大家族都围在大皇子和二皇子身边,如果想要扳倒这些士家大族,三皇子反而成了最佳人选。

如果轻易去封地,那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还是王爱卿考虑得周到,加封杨盛为赵王!封地河间省!盛儿,你先跟着宰相学习治理封地之道,宰相大人觉得你可以了,再去封地。”

乾德皇帝三言两语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了,确定了最大的人的功劳,刘明和范进两人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