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千安抽空去归义坊庄园巡视指导,玉米苗又长高了不少,土豆也出芽了,红薯苗长势不错,过不了多久便可以剪枝栽种,地里一片生机勃勃。
这才是他的一亩三分地,虎三娘不同意叫虎家庄,又觉得李家庄太普通,天下李家庄多了去了,最后叫千安庄,那才是独一无二的。
庄里陆续来了很多流离而来的劳力,加上田大壮等,有几十户人家定居下来,男女老少耕地劳作,互帮互助,安稳生活。
偶有遇见李千安与虎三娘,都热情称庄主,家家户户送上好吃好喝的。
这便是最淳朴的农民,穷怕了,饿怕了,谁能让他们安定下来,养家糊口,生活安定,谁便是他们的救世主。
除此外,李千安的生活大都两点一线,李宅,弘文馆,偶尔去天香酒肆。
“千安,你比皇帝还忙呢。”
孙二娘一早帮他整理着红色官服,一脸心疼。
“呵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现在正是一展抱负的时候。”
李千安笑道。
李世民的勤政,他可算是亲身见识了。
那是一有时间就从朝堂往弘文馆跑,与他坐论天下,政治,民生,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无所不谈。
李千安没有藏私。
给李世民灌输千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阐述人才就是生产力,不能搞愚民政策,灌输国家的概念,立德树人要有家国情怀。
小主,
这是把儒家思想学说精炼创新了,加入了法治,德治,人治。
李世民听了深以为然。
大唐以武功立国,自然知晓文治才能守业治国,国运长久。
遂让李千安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从蒙学读本,到学科分类,都以李千安这个着作郎编写为主。
李千安没忘记老朋友,在李世民面前提了建议,把上官仪、温中正、范仲良等待官进士都弄进了弘文馆,当了从九品的校书郎,助他出版系列丛书。
《声律启蒙》、《竹翁对韵》、《三字经》、《千字文》等都作了精简,与时代同步。
另有《简易数学读本》、《简易物理读本》、《简易化学读本》、《简易天文读本》、《简易自然地理读本》、《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农经》、《新算经》、《纺织制造手工百业读本》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天文等知识用唐人能读懂的方式编写,灌输科学之概念,播种知识的种子。
先期把这些知识给二十来个进士培训过后,把他们分配到国子监去,教授普及,并逐级普及到地方郡县学堂,还大力提倡自学。
李世民不愧为千古一帝,接纳新认知、新事物的速度出奇的快,命天下州府郡县,大修孔庙,兴学堂,并把李渊时期勒令还俗的道士、和尚等回归道观、寺庙,让他们也来传播文化。
“千安,朕怎么赏赐你好呢,钱财你看不上,官职目前也不能再给你往上升了,那些老家伙反对啊。”
李世民翻着这些读本,如获至宝。
大笑中又露出愁容。
李千安天纵奇才,这么多新知识新书编写出来,堪称天功!
而李千安给他描述的是,大唐旗帜要世界飘扬,深得他意。
“陛下,其实我现在又想要钱了,嘿嘿。开销大啊。”
“这些书,每印出一本来,给我一贯钱如何?毕竟一字值千金,我要这么少不过分吧。”
李千安也倒没说版权费。
这阵子跟李二混熟了不少,说话也随意,李二甚至给了他宫内通行的腰牌,可以随意出入东宫。
“呵呵,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