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老二止住笑,对小邹道:“邹记者,我觉得叫猪八戒是不是太直白了?就像故意冒牌一样,反而叫人家不相信。”小邹道:“你的意思?”苟老二道:“现在的人刁钻,你就是个真的来了,他却不相信。老大是个要面子的人,还不如隐晦一些,反正是猪八戒,我觉得还是叫猪净坛比较合适。”
信主任知道按照邹慧的设计,肯定能起到一定效应。迎合着道:“苟厂长说得有道理,猪净坛也是猪八戒,对外还是叫猪净坛好听。猪老板也显得有些面子。”
小邹看着高翠兰,道:“高大姐,你看呢?这得由你决定。”高翠兰道:“你又没怀好心。他的名字他说了算,我怎么能当他的家?”猪老大道:“这样吧,猪八戒也好,猪净坛也好,都是我的名字,你小邹想叫我猪八戒我就是猪八戒;信主任喊我猪净坛我就是猪净坛。爱咋喊咋喊,这样行吧?咱们中国人谁没有几个名字。”小邹道:“你这是猪八戒相亲——来者不拒呀?”
猪八戒被她说得摸不清头脑,问她:“我什么时候相亲,来者不拒了?”小邹道:“这可是《西游记》里说的。那南海观音和几位菩萨本来是试探唐僧师徒的,化妆成母女四人,说要招养老女婿。其它三位都禅心坐定,不受诱惑,就猪八戒贪色不足,居然连她娘四个都要娶,这不叫来者不拒吗?”说得大家又大笑起来。
高翠兰问猪八戒:“她说的是真的?”猪八戒红着脸道:“刚才没听她说吗?那是书上瞎编的。”小邹道:“书上编的,总得有个影吧。你坦白,可有此事?”猪八戒看小邹挑事,连忙道:“好了好了,这个猪八戒我不当了。都是干坏事的,还是叫我‘猪净坛’吧!”
大家说说笑笑一阵子,才又把话题扯到改造房子上来。最后经过讨论,决定前面扒掉重建,建两层仿古楼房。中间设计一个门楼,两边留出门面。西面的房子也推倒重建,留作厨房,操作间,仓库;东面盖几间卧室。后排的房子暂时不动,修修补补,粉刷一新,能用就行,以后有钱再翻盖。
随后,高翠兰便叫信主任请了城建局的设计人员,也是他的同学,绘制了图纸。高翠兰看了满意。于是,杨新生找来建筑队,他也住在了工地,招呼扒房拆墙,正式动工了。
猪净坛专门负责拉石料石灰,把原来砖墙换成了石墙。信主任知道高翠兰暂时没钱,又帮她赊了些钢筋、水泥,建筑材料,高翠兰也想办法买到了老式青色小瓦,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栋灰砖青瓦,古色古香的仿古楼房便落成了。门楼按照高翠兰的想象,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有所改进,颇有唐代的风格,色彩分明,富丽堂皇,与众不同。
小邹帮忙帮到底,听说饭店房子建好,请来了齐兴着名书法家刘书明题写了店名,制作了匾额。小邹看到门楼两边红彤彤的立柱,像缺点什么似得,突然灵机一动,又想出了一副对联。跟高翠兰商议后,请刘书明一并写上。大家看时,只见上联写得是“西天猪八戒下海经商”,下联是“东土高翠兰进城开店”,不由得喝起彩来。
自从高老庄酒家楼房建成,来这里看热闹的人就络绎不绝。特别是“高老庄酒家”的匾额挂上,对联写出后,大伙儿更觉得新鲜离奇。高老庄酒家成了县城争相传诵的一条大新闻,连开车的司机到这里也要停一下车,下来看看。一时猜不透其中的奥妙,都对这个饭店有所期待。
高翠兰看到饭店尚未开业,就有这么多人关注,预示着今后人气一定旺盛。她心中十分感慨:前一段时间地痞骚扰,无端受辱,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不禁产生厌世的感觉;如今遇到好人支持,事事顺心如意。看来眼光还是要放远些,无论何时何地,世上还是好人多,自己这一生多亏了贵人相助。
高兴的同时,不禁又担忧起来:原来考虑到这里地点偏僻,只想从小做起,由小做大。那边的小吃店暂时交给杨新生两口子经营,这里自己做菜,再找几个人帮忙打杂就能应付。现在看来不行了,没想到小邹的一个点子,招揽这么多人,真是事在人为。她预计只要饭店开业,生意就会爆满,起码大家都会来品尝一下。饭菜质量相当重要,直接影响今后的生意,绝不能马马虎虎,必须有一个像样的操作规划。而眼前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用,只靠自己干绝对不行了。可是想找个好厨师,心中又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些日子本来够累的,为了这事更愁得她睡不着觉。
猪净坛一直乐呵呵的,忽然见高翠兰愁眉苦脸起来,不由得问她:“房子没盖好的时候,你整天高兴的合不拢嘴;这房子建好了,来那么多人,等着给咱送钱呢。你怎么脸色那么难看,是不是屙裤裆里了?”
高翠兰听他说话难听,不由得笑了起来。骂道:“你这些脏话跟谁学的,是人说的话吗?”猪净坛道:“我不说这话,你能笑吗。我是问你怎么老哭丧着脸?”高翠兰道:“不是愁得吗。现在就这么多人,开业了怎么招呼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