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电诈警示与防范

关于近期未成年人电诈案件高发的警示与防范建议

近期,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诈骗,给众多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此类诈骗手段多样,常见的包括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如“免费领取明星签名”“免费获取游戏皮肤”等,诱导未成年人“领取”后,再冒充“网警”“律师”,以涉嫌侵犯明星隐私等理由,威胁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进行扫码或提供短信验证码等线上支付操作,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典型案例

1. 游戏皮肤诈骗:2024年11月,李某(13岁)在家中玩一款名为“唱舞全明星”的游戏时,被陌生人以免费领取皮肤为由诱骗扫描二维码认证。对方随后以账号异常为由威胁李某,并让其添加“警察”的QQ,最终李某在对方诱导下使用母亲手机转账,损失6000元。

2. 红包返利诈骗:2025年春节假期,小丽(化名)在刷朋友圈时,被一条扫码领取188元红包的信息吸引。扫码后,对方以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为由,诱导小丽使用母亲手机操作,最终转走7.8万元。

3. 追星诈骗:2025年1月,一名小学生在小红书上看到有卖小花仙卡片的帖子,与卖家互动后,对方诱导其下载某APP并操作转账,最终损失1500元。

诈骗手段分析

不法分子通常利用未成年人对明星、游戏的热爱以及对金钱价值认知的模糊,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实施诈骗:

1. 免费皮肤陷阱:以免费赠送游戏皮肤为诱饵,诱导未成年人扫码,随后以账号异常、需认证等理由,要求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2. 红包返利骗局:通过短视频网站或社交平台发布虚假红包返利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再以账户冻结、需继续转账解封等借口实施诈骗。

3. 追星诈骗:冒充明星或明星助理,以加入粉丝群、完成任务可获赠品或签名等为诱饵,对未成年人进行诈骗。

防范建议

针对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态势,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 家长层面:

? 加强监管: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避免孩子长时间沉迷网络。

?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家长应保管好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孩子擅自使用。

? 加强防骗教育:教育孩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及各种诱惑,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增强其防骗意识。

2. 学校层面:

?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因盲目追求明星或游戏而陷入诈骗陷阱。

3. 平台层面:

? 完善审核机制:加强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审核机制,如增加人脸识别等复合验证手段,防止未成年人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

? 加强内容监管:及时清理和封禁发布虚假信息的账号,减少诈骗信息的传播。

结语

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学校和社会应携手合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防骗教育和监管,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钱袋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诈骗侵害。

关于近期未成年人电诈案件高发的警示与防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