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铭深知 “绿野国际”的优势和他们多样化的非常规手段,他必须早做准备。林铭首先安排国际贸易小组进一步调查 “绿野国际”的情况,收集所有必要信息,包括他们的经营策略、市场布局、主要合作伙伴以及“黑历史”。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绿野国际”,林铭还动用了一些特殊的资源。他通过朋友介绍,联系到了一位曾经在“绿野国际”担任高管的华人,名叫陈锋。陈锋因为不满“绿野国际”的一些做法,愤而辞职,现在自己经营一家小型贸易公司。
在一家僻静的茶馆里,林铭见到了陈锋。陈锋年约五十,身材消瘦,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精明而干练。
“林先生,久仰大名。”陈锋主动伸出手来,“你们村庄的产品,我在国外也经常见到,确实很不错。”
“陈先生,您过奖了。”林铭与陈锋握手寒暄,“今天约您出来,主要是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绿野国际’的情况。”
陈锋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绿野国际’,可不是一家简单的公司。他们在国际农产品市场耕耘多年,触角遍布全球,不仅控制着大量的种植资源和销售渠道,更与一些国家的政府和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惯用的手段除了恶意压价之外,还包括:利用行业标准制定霸权地位,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抹黑对手,利用自身资金和行业垄断性进行倾销打压、恶意抢夺订单……”
陈锋的话让林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绿野国际”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强大,更加难以对付。而且他判断,“绿野国际”已经将他们作为了重要的竞争对手,后续还会有更强烈的行动。
果然,不久之后,“绿野国际”开始在媒体上散布一些关于村庄产品的不利消息。他们雇佣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对村庄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质疑,甚至还暗示村庄的产品存在“不可告人的秘密”。
同时,“绿野国际”利用其在行业协会中的影响力,推动制定了一些新的行业标准,而这些标准明显对村庄的产品不利。例如,他们提出要提高富硒大米中有机硒的含量标准,而村庄的富硒大米虽然各项指标都符合原有国际标准,但却难以达到新提出的严苛标准。
除了这些恶意的商业竞争手段,村庄的产品还遭遇到更直接的打击。一批准备运往欧洲的富硒大米在目的港被海关以“质量不合格”为由扣留,并被要求退运。
林铭立刻提出抗议,他们出口的每一批产品都经过严格的检测,并取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认证,怎么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而且,就算是有质疑,按照惯例,应该交由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复检。为什么仅仅凭他们一家之言就做出退运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