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当然是没有反应过来。但他看着自家祖父复杂的神色,也意识到了什么,他指着自己,惊讶道:“是说我吗?”
在看了前面李煜、朱敦儒、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先后登场,他们也知道了天幕不过是在讲解诗词——虽然他们不知道这般神奇、超越寻常的天幕为什么会讲些没什么实质内容的诗词,但既然出现了,他们也会好好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出现重要的东西了呢。
辛赞也衣摆一放,坐在了辛弃疾旁边的石头上。
“应该?”他也没有肯定,只是给了孩子的问题一个含糊的答案。
辛弃疾立马精神了,“应该就是我了吧。”辛弃疾有些兴奋地看着天幕,期待着自己的作品出现。
辛赞看出了孙子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说话。但眼底是化不开的忧虑:他们还在金国,不知道天女会讲些什么。
玉不识会讲些什么?她当然是从背景开始讲起啦。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金人压境,国势日衰。
南宋的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整日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但清醒且洞察形势的辛弃疾看出了这摇摇欲坠的繁华背后的危机,他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最终,他那满腹的激情、哀伤和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出生在早已沦陷的北地,但他有一个心怀故国的祖父。在祖父的培养下,辛弃疾在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他也是这样做的——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当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他更是在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之际,率领着不过五十多人的队伍,杀进金人的营地,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带着惊人的果断和勇敢,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杀进杀出,无人敢挡。祖父为他起名为“弃疾”,便是希望他能够像汉家大将霍去病一样,“上马击狂胡”、“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仇”,收复故国的万里江山。在辛弃疾的身上,似乎能够看到冠军侯的身影。】
【但回到他和祖父,以及被迫留在异国的宋人们那魂牵梦萦的大宋后,辛弃疾发现了他和偏安的南宋很是格格不入。
他从金国一路走来,看见的是百姓在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他想要解救他的同胞,但主战的他和求和的朝廷矛盾愈发明显,“归正人”的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似乎,一切都只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