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听说那商鞅主张变法,若是变法真的推行下去,我们的利益怕是要遭受不小的损失,这可如何是好?”
“怕什么,我们孟西白三家在秦国根深蒂固,势力庞大,盘根错节,量他们也不敢轻易把我们怎么样,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他们的声音压得很低,仿若生怕被旁人听见,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不安与警惕.....
秦宫的小吏们,也都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神色慌张。
“国君驾崩,这国葬之事可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我们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啊!”
“就你胆小如鼠,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别瞎操心,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别说。”
这些官吏们在宫中多年,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想明哲保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的脸上带着一丝惶恐与不安,手中还忙着整理着各种文书,那些文书仿佛是他们此刻唯一的救命稻草,只要做好这些工作,或许就能在这场变故中保住自己的性命与前程。
...........
秦献公离世后,秦孝公嬴渠梁迅速召集了老甘龙、杜挚、商鞅、将军章蟜等人,齐聚朝堂,商议国葬事宜。
秦孝公面容憔悴,仿若历经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跋涉,但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与威严:
“诸位,父王一生都在为秦国辛勤操劳,殚精竭虑,如今他驾鹤西去,我们务必为他举办一场盛大隆重的国葬,以此彰显他的丰功伟绩和对秦国的卓越贡献,让天下人都铭记父王的功绩。”
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了力量,仿佛穿透了这压抑的朝堂,直达每个人的心底。
他深知,这场国葬不仅是对父亲的缅怀,更是向天下展示秦国凝聚力和决心的重要契机。
老甘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君上所言极是,深合老臣心意。老臣以为,国葬之地的选择应当慎之又慎,这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国运兴衰,更关乎先王的安息长眠。”
他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忧虑之色,似乎在思考着秦国未来的命运,脑海中不断盘算着如何在新君治下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如何在这场国葬中展现自己的忠诚与能力,以获取新君的信任与倚重。
他想起秦国历史上几位先王的陵墓选址,都对秦国的运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国葬之地的选择,他必须谨慎对待。
杜挚接着说:“是啊,这陵墓选址一定要背山面水,风水绝佳,只有这样,方能配得上先王的尊贵身份和无上荣耀。”
心中也在琢磨着如何借着国葬之事,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在新的朝堂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他深知,在这场国葬中表现出色,或许能为自己在新君心中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商鞅沉思片刻,开口道:“依臣之见,龙跃之地的秦献公墓或许是个绝佳的选择。此地乃是先王曾经心仪之地,且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足以安置先王的陵寝,让先王在这片土地上安息长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从容,想起秦献公曾与他谈论过龙跃之地的风水,认为那里是秦国崛起的象征之地,作为国葬之地再合适不过.....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秦孝公也认可了这个提议,目光坚定地说道:“既然如此,就将父王的国葬之地定在龙跃之地,务必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不可有丝毫差错。”
.......
筹备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魏雯月夫人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亲自参与陪葬品的挑选工作。她缓缓步入库房,目光逐一扫过每一件青铜器、玉器和兵器,眼中满是回忆的光芒,那些与秦献公一起度过的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君上生前最爱这把青铜剑,每次出征都要佩戴在身,一定要将它放入陪葬品中,让它继续陪伴君上。”
她轻轻伸出手,抚摸着一把锋利的青铜剑,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她的手微微颤抖着,仿佛在触摸着与秦献公一起经历的那些烽火岁月,那些一起欢笑、一起忧愁的日子,此刻都化作了无尽的思念与悲痛。
她还记得秦献公手持这把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姿,那是他们共同的回忆。
嬴虔和阿莱娅也参与到了筹备工作中。
嬴虔昂首挺胸,微微抬起头,说道:“此次国葬,乃是秦国的头等大事,关乎秦国的颜面与尊严,应当让天下人都看到秦国的强大实力。”
心中却也在暗自思忖,要通过这次国葬,让自己在秦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在新君的心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阿莱娅点头附和:“是啊,可以在葬礼上增加一些独特的仪式和文化元素,融入到秦国的国葬之中,让秦国的国葬更加隆重盛大,别具一格。”
想起自己家乡的葬礼上,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歌舞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或许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秦国的国葬中。
孟西白三家老贵族,表面上积极参与筹备,忙前忙后,私下里却在不停地抱怨。
“这筹备国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劳民伤财,还不是便宜了那些新贵,我们这些老贵族出力最多,却得不到什么好处,真是不公平。”
“就是,我们出了这么多力,流了这么多汗,也不知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新君到底会不会念着我们的好。”
“走着瞧吧,看他们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我就不信他们能把国葬办得有多好,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
他对国葬的筹备工作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一场形式主义,对秦国的未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不情愿地指挥着自家的奴仆搬运物品,脸上写满了不耐烦与不满,手中的动作也显得有些敷衍,仿佛这些工作都是对他们的折磨。
负责搬运的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切切私语....
“这可是先王的国葬,意义重大,我们可得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不然掉了脑袋可就不值了,一家人都得跟着遭殃。”
为首的长官瞪了众人眼,严厉地说道:
“别废话,赶紧干活,少说话,多做事,要是出了事,谁也跑不了。”
他在军中多年,明白在这种大事面前,任何一点小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他们的额头上满是汗珠,一颗颗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地上,肩膀被沉重的物品压得微微下沉,仿佛背负着整个秦国的命运,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不敢有丝毫松懈。
.............
在秦宫正殿,一座庄严肃穆的灵堂被迅速搭建起来,仿佛是一座凝固的哀伤之殿。秦献公的遗体被安置在精雕细琢的灵柩中,四周摆满了鲜花和祭品,那些鲜花娇艳欲滴,却在这压抑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凄凉。
灵柩前,秦孝公身着重孝,面容悲戚,仿若被悲伤吞噬。他跪在蒲团上,双眼紧紧盯着灵柩,一刻也不曾移开,仿佛希望父亲能够再次醒来,再次给予他指引与力量。
“父王,您放心,儿臣定会继承您的遗志,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哪怕前方荆棘密布,儿臣也绝不退缩。” 他在心中默默说道,声音虽轻,却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坚毅。
老甘龙、杜挚、商鞅、章蟜等重臣,以及魏雯月、嬴虔、阿莱娅等王室成员,依次前来灵堂祭拜。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深深的哀伤,那哀伤如同阴霾,笼罩着整个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