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的全面介绍
一、引言
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 )为远志科远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其药用价值在传统医学和现代研究中都备受关注。它不仅是中医方剂中的常用药材,也逐渐成为现代药物研发和健康产业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远志的植物学特征、分布与生长环境、历史记载、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植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远志植株高度一般在20 - 40厘米,根呈圆柱形,表面浅黄色,有较深的皱纹,质地坚硬。茎多数丛生,直立或倾斜,上部多分枝,具纵棱,无毛或被微柔毛。叶互生,叶片纸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稀疏,花梗细弱,基部具苞片3枚,苞片卵形,早落;萼片5,宿存,外轮3片较小,线状披针形,内轮2片花瓣状,倒卵形,基部具爪;花瓣3,紫色,侧瓣斜长圆形,基部与龙骨瓣合生,龙骨瓣较侧瓣长,先端具流苏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下部合生成鞘,花药无柄,顶孔开裂;子房上位,扁圆形,花柱弯曲,柱头2裂。蒴果扁平,圆倒卵形,先端微凹,边缘具狭翅,基部具宿存的萼片,成熟时沿室背开裂。种子卵形,黑色,密被白色绒毛,种阜翅状。
(二)生物学特性
远志喜凉爽气候,耐干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佳。远志生长缓慢,播种后2 - 3年才能收获。其花期在5 - 7月,果期在7 - 9月 。
三、分布与生长环境
(一)地理分布
远志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此外,在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地也有分布。
(二)生态环境
远志多生长于山坡草地、林缘、路旁及田野等向阳、干燥的地方。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但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更为良好。在一些山区,远志常与其他草本植物混生,形成独特的植物群落。
四、历史记载
(一)古代本草着作中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记载其“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这是关于远志药用价值的最早记载之一,明确了其在治疗咳嗽、补益身体、开窍益智等方面的功效。
《本草纲目》:对远志的描述更为详细,“远志,小草也。其根味辛、苦,性温,无毒。叶名小草,亦有小毒。能利窍辟邪,安魂魄,定惊悸,益肾强志。”李时珍在书中还对远志的形态、生长环境、炮制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并收集了多个以远志为主药的方剂,如远志丸、定志丸等,这些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
(二)传统方剂中的应用
定志丸:出自《千金要方》,由远志、菖蒲、人参、茯苓组成。具有益气安神、化痰开窍的功效,主治心气不足、痰浊阻窍所致的神志不宁、健忘失眠、惊悸等症。该方以远志为君药,取其开窍益智、宁心安神之功,与其他药物配伍,共奏益气化痰、开窍宁心之效。
远志汤:《圣济总录》中的远志汤,由远志、黄芪、当归、芍药、人参、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用于治疗心虚惊悸、失眠多梦、神思不安等症。方中远志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起到养心安神、补气养血的作用 。
五、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净制后的远志可直接入药,也可进行进一步的炮制加工。
(二)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