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洪武四年十一月

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历经磨难夺得天下,深知军队纪律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性格坚毅果断,对军队管理极为重视,一心想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以巩固大明江山。

徐达:明朝开国元勋,大都督府大都督,军事才能卓越,为人稳重,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在军中威望极高。此次因军士逃亡问题,向朱元璋上奏相关情况,提出订立处罚条章的建议。

汤和:明朝开国将领,与朱元璋交情深厚,作战勇猛,在军中任职,对军队现状十分了解,参与讨论军队管理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常遇春:明朝着名将领,勇猛善战,以战功赫赫闻名,对军队纪律也有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表达了对加强纪律的支持。

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杰出将领,为人谨慎,富有谋略,在军事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考,参与此次关于军队纪律的讨论。

第一幕:朝堂风云起

场景:明朝的朝堂,金銮殿上庄严肃穆,龙椅之上,朱元璋端坐着,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群臣。文武百官整齐排列,气氛凝重。

旁白:洪武四年,明朝初立,百废待兴,军队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其纪律和稳定关乎着大明江山的安危。这一日,朝堂之上,一场关于军队管理的讨论即将展开。

徐达(上前一步,双手抱拳,神色恭敬):陛下,臣有本奏。如今内外卫所的武臣,不能有效约束军士,致使大量军士逃亡,如此下去,军队的战力恐将受到极大影响。臣建议订立相关条章,以惩戒那些管束不力的军官,加强军队纪律。

朱元璋(眉头紧皱,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与愤怒):竟有此事?这还了得!军队乃是我大明的根基,军士逃亡,成何体统!徐爱卿,你且详细说说,这逃亡的军士数量究竟有多少?都来自哪些卫所?

徐达(微微低头,神情严肃):陛下,据臣统计,各地卫所均有军士逃亡现象,其中以北方边境的卫所尤为严重。像开平卫,地处北方要冲,是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重要防线,本应有军士数千人,可近来逃亡人数竟达数百之多。还有大宁卫,亦是如此,大量军士的逃亡,使得卫所的防御力量大大削弱。

朱元璋(拍案而起,怒声说道):这些武臣,如此失职,实在是辜负了朕的信任!必须要严肃处理,否则何以震慑全军!徐爱卿,你所提议的惩戒条章,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徐达(清了清嗓子,详细地说道):陛下,臣建议,若百户手下逃亡十五人,则月减俸一石,递减至四石以上,则追夺所授敕命并降充总旗;若千户逃五十人,同样月减俸一石,递减至十石则降为百户。对于小旗、总旗等不同级别军官,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此一来,必能让各级军官重视起来,加强对军士的管束。

旁白:朱元璋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军队纪律松散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后患无穷。但这些处罚条章的实施,是否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还需要听听其他大臣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