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座之后,穷乡亲们都显得有些战战兢兢。
柳叶主动打开话匣子,坐在老叔公身旁,直接把家里做的最好吃的桂花糕,塞到老叔公手里。
干体力活多的人都显老,老叔公明明只比李渊大了几岁而已,可看上去简直就像隔了一代人似的。
作为在宣阳坊最有威望的人,老叔公说话的份量,要比坊令重得多,各家各户有了纠纷不指着官府给判定,都会直接跑到老叔公面前讨要说法。
其实柳叶心里有些猜测,八成是乡亲们碰见了困难,找他来帮忙了。
老叔公抿了一点手里的桂花糕,甜丝丝的,香气十足,这一块的价钱估计能抵得上穷苦百姓好几顿饭,他甚至都有点舍不得咽下去。
“小叶子,你爹娘留下来的那几亩田,今年收成不错,按理说,他们这几家人应该给你交租子才是,今日特意带过来了。”
被柳叶称为黄家伯伯的人,是个敦厚的中年汉子,他把刚才放在墙角的背篓搬过来,掀开上边的麻布,露出满满一趸的高粱。
同样的背篓,墙角还放着五六个,都是他们背过来的。
柳叶看着背篓里的高粱米,有些哭笑不得。
他搬出宣阳坊的时候,就没想着再要回那些农田。
以前日子过得艰难,若是不把这些农田借给乡亲们耕种,估计一个月里至少有七八天要饿肚子。
现在日子过得不一样了,如今的柳家虽然称不上家大业大,但随随便便拿出万把贯的巨款,还是很简单的。
乡亲们当初都对他很照顾,干脆把那些农田都送给他们就是了。
柳叶没想到,这才收完秋粮,乡亲们就把租子送过来了。
乡亲们各自吃了几块糕点,喝了一杯茶,心中感慨之余,却没有多说别的。
聊了聊以前的家长里短,老叔公站起来,拉着柳叶的手说道:“你是个有本事的孩子,过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咱们宣阳坊的乡亲面子上也有光。”
说完,老叔公就要领着乡亲们走。
几个乡亲显得有些迟疑,但不敢忤逆老叔公的话,只能低着头,跟在老叔公身后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