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虞国。
“大禹竟是鲧的子嗣?!”
听闻大禹的来历之后,舜帝一脸惊愕。
没想到大禹的心气如此之大,在知晓其父因治理水患而死之后,竟然还敢投身于治理水患一事之中。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才几年时间过去,大禹竟展露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能力。
大禹这些年所做之事,所传扬的理念,竟有一种超越鲧的征兆。
“还是再历练一些时日再说吧。”
想起因治水失败而死的鲧,舜帝心中感慨万千。
为了避免大禹重蹈覆辙,舜帝没有贸然启用大禹治水。
而是命心腹重臣后稷亲自走一趟,实地考察一下治水情况,顺带收集更多和大禹相关的信息。
等到多年之后,后稷再度归来,带回具体信息。
舜帝看后顿时大喜,不过,他依旧没有立即启用大禹。
越是到了这种关头,就越是需要小心谨慎,否则将会给大禹带来麻烦,更会给人族带来灾害。
同时,也是为了给大禹增长功绩。
他暗中示意更多人族城邦,前去向大禺求助,积累他治水经验,以便将来能扛起重担。
有玄都在旁,大禹自然知晓了舜帝打算。
对这位人族共主,他有仇恨,也有钦佩,心情格外复杂。
钦佩的原因在于,舜帝的品行和才能都没有问题,自上位之后,便做出做多有利于人族的政策。
修建庙宇、祭祀先祖、祭拜鬼神、联络周边。
每一件都是有益于人族,每一件都让人族变得更好。
舜帝的功绩有目共睹,哪怕是亲近于天道的族人,对于舜帝所做之事,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仇恨的原因在于,由于治水不利的问题,舜帝下令杀了大禹的父亲。
即便知晓此事不能全怪舜帝,但是毕竟是舜帝杀了鲧,大禹多少还是会有些不满。
只是,对舜帝的安排,大禹并未拒绝,将小范围内的治水完成得极为出色。
皆因他公私分明,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治水关系人族大业,不管是他,还是舜帝,都不敢大意。
若因小失大,因私废公,导致人族水患难解,他们就真是人族罪人,遗臭万年。
大是大非上,两人都很拎得清。
五百年后。
有虞国,大殿之上。
随着大禹的表现愈发出色,舜帝终于做出决定。
然而,他刚刚说出这个决定,就遭到朝上众臣反对。
“陛下,大禹毕竟是鲧之子,万一他怀恨在心,在治水时暗中使坏,恐怕会令人族损失惨重,此事不得不防。”
“说的不错,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即便大禹理解您是为了平息众怒,这才不得不杀鲧,但是他难免还是会对您心生怨恨。”
“还请陛下三思,治水关系到人族千秋大业,万万不可让大禹负责!”
“好了,不必再说!”
舜帝轻轻敲了敲桌子,扫视众人一眼。
“大禹乃治水英雄,此事有目共睹。”
“这五百年来,吾暗中派人观察,大禹德行出众,是个值得信任之人。”
“有他治理人族水患,吾很是放心。”
“吾退一万步讲,即便他对吾心怀不满,只要他能解决人族水患,吾依旧会用,此事吾已经决定,你等无需再劝。”
即便众臣反对,他依旧力排众议,坚持要启用大禹。
他已经观察了五百年,考验了五百年,等了五百年。
人族疆域内,再也找不到比大禹更适合治理水患的人。
如果说谁最有可能解决水患的问题,那就非大禹莫属。
舜帝能够推行德治,他本身便有着不俗的德行和气量。
只要大禹认真能够解决水患,就算他对自己不满,事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也不会多说什么。
这五百年的观察,除了确定大禹的能力之外,就是想要看看大禹是否会因为个人情感,而影响治水。
事实证明,大禹不是这样的人。
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问题。
而后,舜帝将大禹召到帝都。
两人相见,一时无言,知晓大禹还因为其父被杀之事而不满。
舜帝没有故作客套,那样太假,而是直入主题,问起治水之事。